当前位置:首页  >  雍仲本教   >  本教常识

t0112b8726d0e3fd927.jpg

基本常识篇

 

问:什么叫佛陀?

答:梵文称为“布达”,象雄对字是“阿德”,藏文译成“桑吉”,在中文被音译为佛陀或佛,其意为觉悟或现证法性。藏文中所谓的“桑吉”,有彻底消除罪障,圆满福慧资粮,或者彻底远离无明,获得无上智慧之意。其消除二障有两个含义,其一为消除二障本身,其二为消除二障之习气。圆满资粮有三种含义,即获福德资粮、智慧资粮和圆满证悟。根据佛学家所言:众生是未觉悟之佛,佛是觉悟了的众生,即人们被无明所困着的时候是众生,远离无明时,即可称为佛,所以佛与众生既是相对关系,也是因果关系。

 

问:什么叫本?

答:“本”是在古代藏文史料典藉中反复沿用过的一个名词,据本教经典记载:“本一词蕴藏着无穷含义,即在本教因明学和般若部里记载说“本”谓能维持其自体者;或摄持其自性相。“本”有八大类别,即有为本、无为本、轮回本、涅盘本、道谛本、法处本、所知本和福德本。详细情况见般若大小等别处。

 

本与在汉传佛教里谓之“法”与古印度梵文中称“达磨”、象雄文中叫“吉”、藏传佛教经典中的“曲”等意义基本相同。总而言之、他涵盖了有寂含有的万事万物,如在般若智慧经中就有云:“轮回本与涅盘本、有寂诸本为空性。”

 

问:除了雍仲本教而外还有本教吗?

答:根据本教史料所指,本教分为斯巴续本、邪见外道之本(印度教)、边陲异教之本(伊斯兰教)、正法雍仲本教、粗行神鬼之本、自创虚假之本、方便道密宗之本、无上大圆满之本等六本。从该理论上讲:本与雍仲本教是一般和个别的关系,本教能包括雍仲本教,但雍仲本教却不能包括其它本教,他是本教的个别部分。

 

其中密宗和大圆满既是吐蕃的原始宗教,也是雍仲本教的一个部分,即《密宗传承史》记载:“密宗来源于祈美祖普大士,该师既为密宗的始创者、也是辛饶弥沃的前世转世。大密是从普贤如来王到祈美祖普之间相续流传于象蕃地区,但他们都是口传,没有文字记载。祈美祖普把大密分为密宗和大圆满,他被称为密宗的始创者。后来辛饶弥沃以原有的密宗和大圆满为根据,相应大众而传讲浩如烟海的本教文化,并形成浓厚的哲理宗派。除了密宗、大圆满外,与其它六派的来源和教义有着巨大差别,其中雍仲本教是佛祖辛饶弥沃所创,辛饶弥沃被称为是雍仲本教的始创者。其本教的全名为“大乘觉悟道雍仲本教”。

 

本教蕴含着世间法与超世间法。其世间法是指斯巴续本,斯巴续本又分为两派,其一为原始斯巴续本,其宗派来源于斯巴桑波彭赤,该法与佛祖的雍仲本在来源和实行方法上有着区别,但内容是一致的。其二为佛祖所创的雍仲本,详细情况见别处。超世法涵盖了显、密和大圆满。

 

除了这六派之外、还有很多种本波,譬如说:佛祖刚诞生时,很多本波徒进行了佛祖的诞生仪式,即沐浴本、招财本、占卦本、历算本和念诵本等召集了三十三多种本,详细情况见于《塞弥经》、《无垢光荣经》、《本教源流格言宝典》、《本教源流弘扬明灯》、《善言贤劫庄严》。据《总器灵》(替身仪轨)一文所说:当佛祖辛饶还未出世前,在象雄和吐蕃地区已有神本、龙本、魔本和沃本等很多种本类,这些本与雍仲本毫无相同。我们可以这样理解,雍仲本教是吐蕃地区所形成的原始佛教。因他有圆满的成佛窍诀,他的创始者叫佛祖辛饶弥沃。除了雍仲本教之外的所有本教称为原始本教或外教派。

 

问:什么叫雍仲本教?

答:雍仲本教是蕃地土生土长的原始佛教,该法皈依三宝法,符合四法印,随顺四谛道、承认因果规律等,具备了正法的一切性相。“雍仲”(万字)在象雄文中称仲穆”,汉文对字是万字(),该万字有两种,即右旋雍仲和左旋雍仲,右旋雍仲又称为本旋雍仲,此雍仲()是古吐蕃的佛教符号,不仅如此,他还与汉地佛教有着密切的关系,如:现在很多汉地佛像心间有该万字()。“雍仲”代表吉祥、永恒、妙善等等。《塞弥经》云:“雍”意为胜义空性,“仲”为自性自显然,“本”为妙善利大众。”故雍仲本教意为妙善之法。雍仲本教包括显、密、大圆满以及医学、天文学、历史、哲学,社会等浩如烟海的学科,而且其理论门门都有成佛窍诀,所以他既是一个丰富的智慧,也是一门抉择万物的哲学道理,更是培养信徒之一大教育法宝。

 

我们从《本教大藏经甘珠尔》里可以看到,雍仲本教含盖了博大精湛的哲学体系。他有包罗万象的人生观和世界观,首先要正确认识我执和法执的概念,其次改造其固执的概念。人们经常会想,人是实际的、原有的、独存的和有形有色的,实际上这是一个错误的观念,那么我们经常见到的、听到的,摸到的,并不是人的实质,那只是他的身体、形像和颜色而已。我们通常称为的“人”是指人体的全部?部分?颜色?形像?还是除了人体以外的东西?或是单独的?与五蕴一体的?这些都需要一一追问并细察。佛教的人身观不仅抉择了人的今世,还抉择了他的过去和未来;不仅明示了人的天资(责质)或根器差异,而且相应众生根器,成就无我世界观;他不仅抉择了万物性质,而且明示了世界的真面貌。

 

问:雍仲本教与其它藏传佛教有何关系?

答:在藏传佛教八大宗派当中,与本教最相同的是宁玛派,这两者在教义上不仅相同,且毫无分别,尤其是在二者对大圆满和九乘次第的划分上,也是没有差别的,无法分清谁是谁非。很多学者对此做了详细观察及解释。我们从这二者的理论中可以看出,他们吸纳了彼此的内容,在以本教为根基上发展起来了今天的藏传佛教。

 

有两大证明可显示这两派是互为影响的,其一:很明显藏传佛教在教义上,远远超过南传(印度佛教)教和汉传佛教,这说明他的内容并非都是自源于印度佛教的;其二:今天仍然存在的雍仲本教与其它藏传佛教在教义及习俗上极为相同,这说明藏传佛教吸收了很多本教内容。据我所知,藏传佛教不仅受到当地佛教的影响、而且是在当地佛教的教义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问:为何辛饶弥沃被称为佛?

答:本教《贤劫经》、《塞弥经》、《无垢光荣经》、《格言宝典》等很多正规史料中反复记载着:辛饶佛为千尊佛之第八位导师,本佛首先大发菩提心、然后积累了福慧二资粮,最终获得大彻大悟,他为了度化芸芸众生,有意诞生在沃莫隆仁圣地。该师从诞生到圆寂,前后进行了十二大功绩,宣讲了含有八万四千法门的三转法轮,在吐蕃文化发展史上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该师圆满具德三十二相、八十随好、六十一智、八十支禅定等佛该有的一切功德,在本教经典中称其为如来佛祖辛饶弥沃胜尊佛。

 

除了本教经典而外,还有宁玛派的麦彭仁波切、隆钦饶迥巴大士、噶举派的著名上师贡珠云丹嘉措、萨迦派的蒋杨钦哲旺波等诸多上师也对此做了深入地研究,并公认他为大觉悟者或大慈大悲者,详细说明见各大师的理论。《文殊根续》云:“以身幻化辛饶佛、以语化为能仁佛。”这二尊虽在本质上是融合为一体的,但在利众弘法时却化为各自形相。

 

问:什么叫法身佛?

答:法身佛既是诸佛之本性,也是有寂之根源。三世诸佛的本质是无边无际、无生无灭,空慧无别,与法身佛融合一体,这就是佛经中所谓的“佛心或如来藏”,觉悟他则获涅槃或成就佛陀,未觉悟他则需轮回,使人受苦”。所以称为有寂之根,诸佛本性。法身具有五无,即无相好之身,无名词之言,无时间规定,无圣俗眷属,无定居之处。但他的内空具有五种圆满,即明空无别,为身圆满;智慧自显然,为眷属圆满;三世平等,为时间圆满;无边无际、毫无戏论,为住处圆满;无生无灭、无言无语、随心所显、来去自如,为法圆满;法身分为具染法身和无垢法身,前者为众生心中所在的如来藏,后者为觉悟之后的智慧法身,这两者的区别是如同被云遮蔽着的月亮和无云之月,但二者的本质是一体的,《本教续部》中有云:“众生本有佛心、故有成佛之籽、所以传授修法,通过修炼觉悟”。

 

问:什么叫报身佛?

答:佛的本质是无生无灭,无所存在,如同天空,但他的自性为显然,透明的,任运成就,他在诸菩萨的印象中,现成具有五种圆满的报身形相,但在平凡的众生情绪中,只能显现出化身形相。报身具有五决定,住处决定永住于密严刹土;身决定相好庄严之身,眷属决定唯有圣者菩萨围绕,法决定仅宣大乘密法;时间确定住世,乃至轮回未空。报身分为五姓佛和十方佛。五姓佛为:中央普明如来(大日如来)、东部普明自在佛(金刚萨垛)、北部格拉噶修佛(吡卢佛)、西部无量光佛、南部喜乐事成佛。东部佛又分成五姓佛,南部也有五姓佛。细分的话,共有四十五尊温和佛。他们都有报身的法相和形相。

 

问:何谓化身佛?

答:化身佛在本质上,与法身佛融合一体、毫无分别、但凡人情绪中只能现化身形相,实际上化身佛,是佛由五不定的功绩而成的利众方法。五不定:身不定,既有相好之身、亦有非相好之身;眷属不定,既有圣人眷属,也有凡人眷属;时间不定,适应众生而出世;法不定,相应大众资质(众生的根器)而授法;住处不定,居于三界六道随一以及诞生时间不定。化身分为四类,即殊胜化身、投生化身、制造化身、不定化身。

 

问:什么叫殊胜化身?

答:殊胜化身是指一时一佛,言下之意就是说,在同一时刻不会出两尊功绩平等之佛,《俱舍论》云:“同时不出两尊佛”。本教《经集》一文记载;“太阳只有一轮、一教只有一主。”据本教与宁玛派史料所言;一师传授显、密、大圆满三派以及一教具有身、语、意即三教,既可谓殊胜化身,又是千尊佛之一。功绩平等佛是指贤劫千尊佛。

 

问:何谓投生化身?

答:投生化身是指只要是投胎而生的所有良师都可称为投生化身,如佛教历史上记载的诸历任上师、大证士、大德、大智者等,还有如今一般指的喇嘛、活佛、堪布和格西等所有良师都被称为投生化身。

 

问:什么叫制造化身?

答:制造化身也是佛的利众功绩之一。根据资料所言:制造化身分佛经、佛塔、佛像三尊。其佛经有显、密、大圆满,或教法与证法等无数法门;佛像分为画像、塑像、铸像以及绣像等四种;佛塔有一百二十种法身佛塔、一百二十种报身佛塔、一百二十种化身佛塔即共有三百六十种,还有所有佛经均承认的八大佛塔。

 

问:何谓不定化身?

答:在本教典藉《地道说明灯》一文中写到:“化为妇女、宝和树,狗、鱼以及医师等,相应大众而度化。”佛曾为了调教芸芸众生,化为国王、声闻、独觉、将军、医师等各种形相,所以不可轻易定论这位是佛、那位非佛。

 

基本教义篇

 

问:辛饶佛祖到底讲了些什么?

答:佛祖辛饶从诞生到圆寂前后传讲了三转大法轮,即初次宣讲了以不了义法为主的九乘次第和五明学科,称为初转法轮。中期以了不了义平等而传授四门五库,称为中转法轮。后期以了义法为主宣讲了显、密、大圆满,称为后转法轮。该三法含盖了医学、工巧明、因明学、五部理论、密宗四续六部、大圆满三部等浓厚哲学体系。雍仲本教的最终目标是让芸芸众生脱离六道轮回的苦海,获得解脱以及佛果之安乐。他让你认识你自己,也让你明白万事万物之本质,正确认识自心、改变自心。佛祖云“心善行为随着善、心恶行为也就恶、一切举动源于心,调教自心极重要”。

 

问:什么叫密宗六续?

答:本教密宗分六基、六胜意以及六续,皆来自密宗六部修法,是六部经。《见地巨鹏展翅部》、《行为幻化网部》、《定修瓦莫雷土部》、《仪律固亚索增部》、《功绩雍仲圆满部》。这六部的所叙内容是密宗四部的见地、修法、行为、事业、仪律、证果六法。这六续略于父续、母续、子续,《密集》云:“以生起次第为主的一切密法称为父续;《三部母续》等以圆满次第为主的一切密部经典为母续:大圆满为无二续或子续”。密宗六部说明了密法六基,即见解、修法、行为、事业、戒律和果实。

 

问:解脱与佛国有何区别?

答:“佛国”是修正法获得的最究竟、最圆满之果。佛国含三身之佛以及五智,如能彻底成就利他则得色身佛。其法身称为智慧佛,即诸化身根源,并为智慧的精华。色身佛即为方便佛(化身佛、报身佛),是利众之极妙法。《因明释匙》云:“化身报身法身佛、诸法所诠之目标”,获得三身佛果,将会任运成就五智。五智:法性智、圆镜智、平等性智、妙观察智能和成所作智。而解脱只是脱离六道轮回之苦海,他没有佛的智能和慈悲之德,无法得到无住涅盘和三身佛的境界,所以说,解脱为小乘法的成就现像,而佛国是大乘佛法的成就。

 

问:何谓本教三世佛?

答:要知道三世佛,首先要明确什么叫三世。如以众生的今生来讲,未出生前的生命叫做前世,出生至命终之间称为今世,今世的生命结束之后就是来世,但此三世与三世佛的解释是不一样的。三世佛的安立是,不关某佛圆寂或者在世,他的所述教系只要一天存在,那么他就是今世之佛,譬如说:辛饶佛祖虽然圆寂,但他所授之教规仍然存在,所以不可称他为过去之佛。

 

问:什么是本波教的第一大法?

答:本教经典反复提到“不但皈依三宝,而且反复否定皈依世间神和邪魔外道(梵天、玉帝、自在天)等,这就是本波教的邪正二教的衡量界限,一心皈依三宝,归于佛法或正法”。即皈依三宝是本波教的入法之门,也是第一大法。皈依分为合格皈依和非合格皈依,还有大乘皈依、小乘皈依、显宗皈依和密宗皈依等皈依。

 

问:什么叫非合格皈依?

答:非三确定的皈依称为非合格皈依,因为这样的皈依并不是为了解脱和成佛才皈依,他是为了今世的名誉、地位、金钱或者治病才皈依的,类似的皈依在外教中也是存在的,但他不属于合格的皈依范围。

 

问:什么叫合格皈依?

答:具备三确定之皈依称为合格皈依。三确定:即六道轮回为苦性之确定、只有三宝才能解救其苦之确定、诚心皈依三宝则绝无虚假之确定。总而言之,为了从轮回苦海中解脱并获得觉悟而诚心皈依三宝为标准之皈依。其皈依是以出离心为基础。

 

问:什么叫小乘皈依?

答:为了个人的利益和仅仅希求解脱而皈依三宝为小乘皈依,因他虽求解脱,但未求佛果,且仅仅为了自己的利益并非为了他人利益,所以不能称大乘皈依。他虽得到出离心,但没有以慈悲得来的菩提心。

 

问:何谓大乘皈依?

答:为了普度众生,使芸芸众生获得佛果而皈依三宝,是大乘皈依。大乘佛法把众生放在第一位,即对大乘佛法来讲:众生比佛还重要,因为他们才是发菩提心的对境,没有众生就没有发心之处。所以佛菩萨们曾经不顾生命、不顾亲友而进行利众,为了众生、甚至连生命都可以舍弃,这只有在藏传佛教中才能领略到如此伟大的精神。大乘皈依是以慈悲心和菩提心为基础。

 

问:什么叫皈依?

答: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梦想和追求,佛教的最终目标是脱离苦海,获得觉悟。那么为了救度暂时或终究之苦难,而诚心皈依三宝,即随着三宝而修练正法,称为皈依或归趋。但是如今有很多人拿着皈依证书,就自以为自己是佛家弟子,而到处乱传法。实际上皈依不是那么简单的,他首先要明确善恶,其次取舍善恶,消除罪障,如此一步一步去修,直到修到成佛为止,这样才能称得上是完整之皈依。皈依分二:因皈依、果皈依,即成佛之前皈依叫做因皈依、成佛之后的皈依为果皈依。如同学生与老师的关系一样,即一个人进入学校的时候,对着老师,他就是学生,但毕业之后训诲学生、管理学校的时候,他就是老师。

 

问:何为本教三宝?

答:珍宝是这世上最珍贵、最稀世之物,人人都想得到他。对学佛的人来讲,三宝才是缺一不可之宝。三宝:即佛宝、本宝即法宝、辛宝即僧宝。

 

佛宝,在藏文中的“桑吉”汉译为佛陀,象雄文对字是“阿德”,意为觉者。佛教认为佛的智慧是顶极智慧,觉悟其智慧,使你回忆前世,预知来世,通达万物自性。佛具备了以菩提心等方便法得来的色身佛,以智慧得到的法身佛。其色身佛分为报身佛及应身佛,详细说明见于别处。

 

本宝即法宝,即辛饶佛祖所讲的一切教规称为本宝。本教浩如烟海的理论,都被略摄于二法、即教法、证法。根据显宗所说,三藏法为教法,三学法称为证法。依密法而言,四部道理和六续经典称为教法,大密六基为证法。本教在教法与证法、了义法与不了义法的分划上既很详细,也很复杂。

 

僧宝或辛宝:指学修佛法、弘扬佛法的所有僧人。僧宝分为两类:一类为凡人僧宝(指见道以下的三类弟子),另一类叫圣僧宝(指见道以上的三类弟子)。每一类又有大乘小乘等很多种划分。

 

问:什么叫佛宝?

答:不但要自己完全脱离所有畏惧,而且要有救助他人的方便以及慈悲之心,故为佛宝。他有无私公正的慈悲心、觉悟自心的般若智慧,因此将不会偏担任何一人。

 

问:何谓法宝呢?

答:法宝是佛曾为了度化芸芸众生,传讲的八万四千法门,也就是写在经函上的所有显密理论。只有他才能真确地认识自己的本来面目、觉悟万物的本性。僧宝是皈依佛法、学修正法的优良弟子,不管他是觉悟或者未觉悟,只要你诚心学修佛法,那么你就是僧宝。

 

显宗注重三宝,以三宝为皈依处。显宗的皈依心态是这样的,把自己看待病人,佛视为医生,法视为妙药,僧人视为护士。或者把佛看待向导,法视为道路,僧人视为路伴。

 

密宗注重三根本,即上师为窍决之根源,本尊为加持之根源,空行母是成就之根源。上师代表佛,本尊代表法,空行母代表僧。据密宗所言:本尊代表方便,即是以生起次第为代表的父系密宗;空行母是代表智慧,即以圆满次第为代表的母系密宗;上师是智慧与方便合二为一的,故为金刚持。以藏传佛教的角度来讲,无论要修显宗,还是密宗都离不开上师的传承诀窍。《续部》云:"体内若无心脏,将会必死无疑,没有上师指点,便无法得解脱"。他证明了密宗是以上师法为修持中心,没有上师就无法修行密宗。

 

基本教义篇

 

 

问:什么叫四法印? 

答: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有漏皆苦、涅槃寂静四法称为四法印。

“诸行无常”,即众多因缘和合造作所生的一切事物都是无常的、非永恒的,该无常不但包括诸事物的变化,还包括了因果相续、相对论、缘起论和空性正见。

“诸法无我”,指器情世界含摄的一切事物的本质是无实际和无自性的,此内既包括人无我和法无我的道理,也蕴藏着生死与涅槃的本性。

“有漏皆苦”,即由无明和五毒烦恼所造成的一切事物都为痛苦,此内包括六道轮回的一切有漏五蕴。

“涅槃寂静”,解脱三十七法含有的一切涅槃是无烦恼、无痛苦,故为涅槃寂静或解脱法,涅槃分为涅槃和无住涅槃。

根据资料所言,印就是印章,国王的印章能证明文件的真实(有通行无阻的作用)。借以比喻佛教的主要教义,也以符合“法印”而证明其为真正佛法(掌握其法,便能对此一切通达无碍),所以称为法印。

 

问:何谓四谛道?

答:四谛道又称为四圣真理,因为只有圣者才能全面地掌握其四法。雍中本教把有寂含摄的一切所知概括于四圣真理,通过四谛取舍的方式来争取解脱以及佛国等各自目标。

四谛法:《八界抉择十万颂》有云:“正确认识苦谛为圣真理,彻底消除集谛为(烦恼及恶业)圣真理,诚心希求灭谛为圣真理,专心修持正道为圣真理”。

四谛法的前后次序如下:烦恼虽为痛苦之因,但若不知苦的惧处,那么你就不能去断除其苦因(烦恼),要断除烦恼,首先要认识苦性,所以佛祖把苦谛排为第一;灭谛虽为众苦的究竟对治法,但先不断除烦恼之根(无明)的话,就没法现证灭谛正法,一旦消除无明烦恼,自然不会受苦,因此把集谛排为第二;要彻底消除烦恼本身和烦恼的习气,就要获得究竟灭谛之果,通过无我正见智慧消除无明烦恼,所以佛祖把灭谛排为第三;要证得灭谛正法,必须通过以出离心、菩提心和无我正见三派为精华的三藏三学,即只有其三法才能让人获得圆满智慧,因此将把道谛排为第四。

根据般若部所言:其灭谛和苦谛既是轮回的因果二谛,也是其四谛当中的所断二法;道谛和灭谛既是涅槃的因果二谛,也是所断二法的唯一对治法。

 

问:什么叫苦谛?

答:由无明烦恼而成的轮回为苦谛,其轮回充满了烦恼和种种痛苦,毫不自在,是不让人们享受永恒安乐的大障碍。

苦谛分别为器世界和有情世界二苦。其器世界是痛苦之地,种苦的因素,它会让人更加烦恼,更加痛苦。有情世界是受苦者,没有他就不会有痛苦和烦恼。苦又分为苦苦、变苦和遍行苦三苦。其变苦在表面上虽为快乐,感受不了痛苦,但实际上却是痛苦的自性,如:正在享受饮酒、跳舞等安乐时,突然生病而亡等等;苦苦是苦中有苦或苦上加苦,如生病断命一般;遍行苦是不苦不乐之平等感觉。佛祖把这三苦比喻成如在有火的草垫上睡着的人,因不知有火而睡在其上面喻为遍行苦,有人睡在其上面享乐是比喻变苦,最后以风燃草使人痛苦比喻成苦苦。

 

问:何谓集谛?

答:集谛既是一切痛苦之根,也是四圣真理之一。

根据资料所出,集谛分为恶业和烦恼即二者。其恶业又分为十不善法,即杀生、偷盗、邪溪、妄语、两舌、恶口、贪、嗔和邪见。烦恼分别为五毒:即贪、嗔、痴、慢以及嫉妒。其贪毒又称为欲望心或爱染心,它使你贪著三界的有漏诸蕴,导致往生饿鬼等恶趣;嗔毒即为愤怒心或恼恨心,它使你杀生或怨恨,导致下堕地狱;痴毒即是愚昧之心,他让人不明是非,不明因果,来生使你投入傍生而受苦;傲慢心即是骄傲心和自视至高心,他将会让你轻视他人,造成繁多痛苦;嫉妒毒称为忌妒心,它使人自贪利养荣誉,忌妒他人兴盛之事,内心烦乱不悦。

 

问:什么叫灭谛呢?

答:灭谛既意为永断集体含有的业及众烦恼,究竟不生其谛,也是彻底断除轮回因果本身以及其习气之意。

根据本教经典所言:灭谛分为名言灭谛和胜义灭二谛,或者择灭和非二谛。其择灭是无学道对四谛分别抉择所证得的离系果,如:见道所断苦谛等四种择灭,通过其法彻底消除烦恼的本身和习气;非择灭是对所遮法阻止其未来复生,即除离系以外之灭,他虽然灭断了烦恼的本身,但仍未断除他的习气。

 

问:什么叫道谛?

答:根据本教典藉所言,道谛既是四圣真理之一,也是能证得灭谛的极妙方法,佛有云:“证得自果为灭谛之道”。

道谛分为戒学、定学和慧学三道,其三学是三藏的所叙内容,格鲁派称为佛法三根本。我们修练的时候应该这样观想,把烦恼当成疾病,道谛比喻良药,为师比喻医师,如同有病应当服良药一样,通过道谛灭断烦恼之根。

 

 

问:什么叫身、语、意三教?

答:简单来讲;佛从诞生到圆寂之间的言语称为身教法;从弥曲墩珠始创讲、修学院以及论典习俗开始,本教的语教文化逐渐兴旺于象蕃地区,弥曲墩珠被称为语教之主。依据本教史料记载,语教既包括释迦牟尼佛教,也含盖了世界六大庄严和四大权威所言之教系;真巴郎卡称为意教者,即真巴郎卡第一次传法时是意教的诞生时期,意教以息、增、坏、伏四业为主,他包括才旺仁增和莲花生大士教系。

 

问:何谓本教的五解脱道?

答:本教典藉《乘释镜》云:“解脱道分五,即资粮道、加行道、见道、修道和无学道”。其中资粮道和加行道是解脱道的前修,无学道为证得之果,见道和修道才是解脱道的正体。因为见道时就现证了无我正见,解脱道分为声闻五道、独觉五解脱道和菩萨五解脱道。

 

问:大乘与小乘的主要区别在哪里?

答:虽然大乘与小乘在基、道、果以及见、修、行等各方面都不相同,但最主要的还是智慧和慈悲大小的区别。《耶持经》云:“法门大小依智悲、智悲圆满为大乘,二法缺陷则小乘”。那么圆满现证二无我正见,即为智慧圆满。慈悲圆满是指无偏无私、自利利他的慈爱心和悲心。小乘法仅悟人无我,但不懂法无我,被法执所控制,导致了智慧缺陷。小乘在修行的时候、只为自利,而无利他之心,造成了慈悲缺陷。对大乘佛法而言:“二无我的智能正见和自他双利的菩提心是缺一不可之宝。


基本教义篇

 

问:何谓本教三根本? 

答:本教经典中记载说:具有三确定的皈依、由慈悲心得来的菩提心,合格上师所传的灌顶法被称为三根本;即皈依为入道之门,一切戒律之根;菩提心是入大乘之门,利益众生之根本;灌顶为入密法之门,一切成就之根。

 

问:什么叫本教三要点?

答:本教根基为戒律,本教精华为密宗,本教极顶为大圆满。其戒律分四类,即斋戒(近住律仪)、居士戒、沙弥戒和比丘戒,每一类戒又分为男女二戒共八类。其八类略摄于在家戒律和出家戒律即二类。密宗分为加行九法、十八支主体法、结行九法,总称为三十六法,本教称他为密宗三十六支法。三十六法略摄于生起次第和圆满次第。大圆满分为加行、主体、结行三法,加行分九法,称为九加行;主体分八法,即脐火瑜伽、光明幻、双运、往生、梦瑜伽、夺舍以及空观、任运超越法。札墩上师云:显宗为加行、密宗为主体、大圆满为修持中心,只有本波教才有一时可修三法,一身能受三戒的方法。

 

问:什么叫本教六大方便道?

答:根据本教典藉《三藏宝典》、《光明大圆满普贤精髓》所出:脐火瑜伽、光明幻身、双运、梦瑜伽、往生和夺舍即六法称为六大方便道。其脐火瑜伽是以气脉明点为主体的一门窍诀,即气代表僧,脉代表法,明点代表佛;光明幻身是自身观想幻化而光明的极妙窍决,该法分为光明和幻身;双运是通过纯正善良的人身来修持的极妙方法,即方便与智慧双运之修法;梦瑜伽是通过分析梦与光明梦而修佛的窍诀;往生分为往生与大往生,问:往生于何处?答:往生于法性胸怀;夺舍是最究竟之法,故一般不外传。详细情况见于《三藏宝典》、《三身自显》。

 

问:什么叫三藏法?

答:在本教经典中明确指出律藏、经藏、论藏为三藏法,“律藏”仅仅宣讲增上戒学,即所叙内容为如何取舍善恶等戒律方面,该戒学被空性智能所摄持,称为增上戒学。“经藏”主要宣说增上定学方面,即他的叙述内容是以菩提心为主的所有禅定。“论藏”主要解释了增上慧学方面,即他的叙述内容是人无我和法无我。根据本教资料所记载,三藏不但包括显宗大乘法的见、修、行,还包括了密宗的见、修及行为。如:律藏含摄于别解脱戒、菩萨行和密宗戒,经藏含于显、密各派的禅定修法;论藏讲明了显、密、大圆满三法的见解,故本波教教义是很丰富的。

 

问:何谓三学法?

答:三学,即戒学、定学和慧学。其中,戒学是律藏叙述的内容,他的根基为出离心,若动机为没有脱离如狱之三界轮回,安然往趋涅槃乐处的话,那么你所做的行为就是矫诈之行;定学是经藏所诠的内容,他的根基是无我正见,若没有能取所取二空智慧的话,所进行的一切行为,都会变成世间之法,三学的精华为出离心,菩提心和无我正见,格鲁派称他为佛法三根本。

 

问:何谓戒学?
答:人们从生到死,喜欢懒惰、懈怠、妒忌、欲望、不诚恳、没有生活规律,佛为了调整人们的时间、环境以及生活规律,传授了三学之戒学修法。他用戒律规条约束我们的三门举止,消除懈怠、懒惰、欲望等坏习惯。

戒学是律藏的叙述内容,它的根基为出离心。若无看淡、看破如狱之三界轮回的厌烦心,所作所为则将成为矫诈行为,根本脱离不了六道轮回范围。雍仲本教的戒学离不开出离心,若无出离心,则无戒学可言。

三藏的所叙内容是三学,三学的根基是出离心、菩提心、无我正见,若无出离心,则非得慈悲心与菩提心,若非菩提心,则非得无我正见,所以出离心是起发点,一切从出离心开始做起。出离心是举止基础,修行起发,出离心修得扎实、到位,一切修行,自会容易。


    问:何谓定学?
    答:人们的心总是平静不下,总是随着欲望、傲慢、妒忌、野心等妄念执着。那些都是因为自己不了解自己的心,是没有平静地观察之故。只有心态平静、稳定、安住才能有机会去观察自己的内心世界。天空、海底、地球的四面八方都有人去过,就是很少人去探询佛的心灵世界,很少有人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定是唯一让你进入内心世界的殊胜诀窍,也是唯一让你体会到感悟领悟的极妙方式,是个公认的大道,无论有钱无钱、有权无权都可以去。


    如果我们能够放松、平静地入定,观察自己的内心世界,我们就会发现内心的种种矛盾、冲突、不合理、不自在等等。其实种种矛盾与冲突都是由我们的心所操作,都是因为心的矛盾。好与不好、高与底、善与恶、美与丑都是一念之差,也许我们对其太认真、太固执了,也许我们实执、放不下。

定有不同的境界:第一个境界是如小河急流,毫无自在,其实这也是入定之境界,因它认识到了分别与烦恼,搜索到了烦恼的行踪;第二个是大河缓流之境界,无非分别烦恼,但比较自在,没有大碍;第三个是如海不动之境界,除了极大烦恼,无能动摇;第四个是如山境界之境界,感悟融于证悟,仁慈融于智慧,定修融于觉悟,此时没有任何障碍。

雍仲本教的定是离不开大慈大悲,离不开菩提心,一切定修皆围绕着菩提心,有了菩提心,才能成为大乘佛法之定。菩提心不离无我正见,无我正见离不开本性,只有这样才能成为无缘大悲。


    问:何谓慧学?
    答:你要觉悟自心本体,就要以慈悲心得来的般若智慧,只有智悲双运即无缘大悲才能真正体会到佛的心灵世界。佛为了让我们证悟本性,阐述很多法门,门门皆不离我们的本性,即增上慧学,只有觉悟者才能真正体会到慧学的内容。三藏之论藏的所叙内容是慧学,慧学的根基是无我正见,若无非所取能取的般若智慧,所修的一切法,只能成为世间之法,不能破除我执与法执。慧学是彻底铲除无明黑暗的唯一明灯,也是破除自我的唯一诀窍。出离心、菩提心、无我正见为三学的所叙内容,格鲁派称这为佛法三根本。

 

问:什么叫密宗四部呢?

答:密宗的一切教规略摄于四部,即行部、事部、耶辛部或瑜伽部、大耶辛部(即无上瑜伽部)。行部是以沐浴等修身修语为主,他对誓尊与智尊君与卑一般看,即誓尊供修智尊,使智尊赐颁成悉地;事部以修身与修意平等修行,他看待誓尊与智尊为兄弟一般,即以同父同母之兄般、共同修持求成就;耶辛部以修意为主,他把修身当做暂时的助手;他认为誓、智二尊融为一体、毫无差别;大耶辛部仅仅以修意为主,并不在乎举止的优劣,他认为誓、智二尊,都由自心而来,最后也归于自心,毫无优劣。这四部的目的、修法、见地等各不一样。

 

问:何谓四种持明?

答:四种持明是密宗独特之修法,他使你获得成就,现证自心以及佛面,持明又称为持慧。四种持明是指从有学道至无学道之间所证得的成就现象,即异熟持慧、寿命自在持慧、大手印持慧和任运持慧,前前为因,后后为果。

 

问:什么叫持慧标传?

答:持慧标传既是密宗六大传承之一,也是密宗和大圆满独有的传承方法,密法里有很多湛深窍诀,其中有些窍诀只能以记号来指点,并不能通过语言和文字来表达,也无法表达,是为持慧标传。比如说:尽管有人问糖的味道是怎样的?答:糖的味道是甜的。那么甜是怎样一个味道?吃过糖的人才知道他的味道,而没吃过糖的人就无法理解甜一词的真正含义,这说明语言表达不了的事情很多。

 

问:何谓密宗六大传承?

答:本教的所有传承含摄于六大传承,即意传、持慧标传或菩萨标传、口耳传、译传、掘藏传和证悟传。普贤如来王到祈美祖普之间为意传,祈美祖普到囊瓦多坚之间被为持慧标传,囊瓦多坚至十三大世系上师间为口耳传,自象蕃四大智者起开始译传,辛钦鲁嘎代表掘藏传,贡佐大师代表证悟传。

 

问:哪些是积资七支法?

答:据资料所出:积资七支法既是积累福德资粮的极妙方法,也是证得二色身佛的唯一因素。圆满修成福慧资粮,使人得到今世的福报和来世的觉悟。对修佛人而言,二资粮如同左右二手,缺一不可。只有福德资粮才能让人现证色身佛和度化大众。七支法:傲慢对流为顶礼支、悭吝对治为供养法、恶业对治为忏悔法、嫉妒的对治是随喜法、无明对治是劝转法轮、请求不证入涅和回向正法等。

 

问:何谓密宗四灌顶?

答:根据密宗所说:灌顶是授权之意,通过灌顶才有资格修持密法。灌顶分为四种,即宝瓶灌顶、密灌顶、智慧灌和词灌顶。本教四灌顶蕴含着母续四灌顶、大圆满四灌顶以及佛集四灌顶和慈母四灌顶。

 

基本教理篇

 

问:何为本教四门五库?

答:根据本教《集经》和《无垢光荣经》记载:佛祖辛饶从诞生到圆寂,前后传讲三转法轮。第二转法轮是以四门五库为主体。四门即斯巴续本门、广义十万颂本门、密部真言本门和上师诀理本门。五库就是上述之四门加上“四门总体法库”便称为五库。

一、斯巴续本门:“斯巴”意为有或存在、缘起,“续本门”意为相续或部门,总称为一切有部法门,此法含盖了因四乘所叙述的一切内容。

二、广义十万颂本门:其“广义”意为广大胜义,即以胜义谛为主体之一切正法;“十万颂”意为般若十万颂或智度十万颂,现今甘珠尔般若部里总有六十多函都归本门,总称为胜义般若本门。

三、密部真言本门:“密部”指四部六续含有之一切密法,即以生、圆二次第为主体的所有密宗之法;“真言”意为心咒或明咒,即以四支加行含有的一切真言诵修。

四、上师诀理本门:“上师”意为自心或法性;“诀”意为口诀或精华;“理”意为合理或道理、逻辑;总称为“法性窍诀道理部”,他蕴含着大圆满心性部、法性部和窍诀部三部。

五、四门总体法库:该法虽为四门一体宗旨,但主要以《俱舍论》为主体,为俱舍论部。

 

问:何谓本教九乘次第?

答:“乘”意为乘住、方法、道路。小乘和大乘被喻为大车和小车。即小乘以自利为主,而大乘以利他为主,这和大车能乘大东西,小车只能乘小东西是一个道理。佛祖为了利益大众,把八万四千法门略摄于九乘次第。本教九乘次第有三异主张,即南伏藏九乘次第、中伏藏九乘次第、北伏藏九乘次第。其南伏藏九乘一说来源于《无垢光荣经》、《密集》。中伏藏九乘说来源于《乘释经》、《耶持经》。《般若现证极顶十万颂》主张的九乘称为北伏藏九乘。

 

问:什么叫南伏藏九乘次第?

答:据本教所记载:以辛钦龙噶为首的多数大师的伏藏经品称为南伏藏,他们主张的九乘次第叫做南伏藏九乘次第。南伏藏九乘有恰辛乘、郎辛乘、楚辛乘和斯辛乘四乘,被称为因四乘或善本四门。此含盖了医学、天文、历算、占卦、灵器法(替身仪轨)、禳解法(超度法)以及民俗民风、民间节日等浩博理论,即为世间之法。格宁派、中松派、阿噶派和耶辛派即称为果四乘,他讲明了于显密有关的大小宗派,称为超世法。无上乘称为大圆满乘,总称为九乘。

 

问:什么叫恰辛乘?

答:恰辛乘是佛祖一岁的时候,经恰辛勒杰唐波请求而授之法,恰辛乘又是佛祖首授之法,为最基本之法。该法总分为四类,为圆光卜术类、天文历算学门类、除病医学门类、除障禳解法门类。

 

圆镜占卜术分四部:

(1)卜线卦或小解卦,通过线结的数量预测各自未来的一种占卜术;

(2)梦卦即为依据梦的现象而进行预测人们的吉凶之占术;

(3)通慧卦即通过神的神通而推测各自未来的占术学;

(4)圆光卦即借助镜面等卦器,而推测各自吉凶之占术。三百六十种占卦术门类都被归于该四部,被称为众占卜术之精华。详细情况见于别处。

 

天文历算学分四类:

(1)五行占卜明镜,指龟轮图,包括五行历算;

(2)八卦九宫算术,即依据八卦以及九宫预算人们的吉隐之占术;

(3)自在时轮金刚,即依据五大行和十二属相,抉择年、月、日等时间之占术,他包括天文学、地理学等等;

(4)缘起历算或流年算,即依据个人的出生年、月推算自己的运气、宿命和天资之占术。详细情况见于《无垢光荣经》、《塞弥经》。

 

禳解法分四类:

(1)禳解五大不合之法,即包括地神、龙和妖精造成的灾害;

(2)缘起禳解法,即招财经、驱使畜病经等等;

(3)禳解障碍法,即赎命经、招魂经和长寿经等等;

(4)替身禳解法包括男替身、女替身和修者替身仪轨。禳解意为敬事。

 

断病医方明分四类:

(1)观察病因之术,即依据各种方法来推测患者的病因以及生病的时间等方法加以观察;

(2)诊脉医术,即是通过诊脉来认定病因以及病情的方法;

(3)观察其余医术,该门类包括外科医术与内科医术,他不但包括察病之方法,还有治疗的极妙方法;

(4)检查尿象术,该法是依据尿的颜色、温度等现象,推测病的各种方法,此包含查血和尿象等极妙二法。本教四部医学含盖了二万五千类医学,称为藏医学的精华。

 

问:何谓郎辛乘?

答:郎辛乘是佛祖满二岁的时候,在沃莫隆仁的九积峰山顶传授的,即郎辛祖普首次求法,故为郎辛乘。郎辛乘总有三种划分,即四类法门、九类哀呼、四十类酬谢法。四类法门为窍纳江河法门、窍噶世间法门、潘域灵器法门、上师招财法门。

一、窍纳法门分四:

首先把氏系繁衍论简介如下。佛为了利众弘法,宣讲了不可胜数的贤氏繁衍之法,而且前后现显出无数贤良之师。该法略摄于十二门类,即增长善脉四法、减少恶脉四法、二脉合一四法,后来在此基础上发展了一百二十类兴氏法,详细情况见《经理宝典》、《本教源流贤劫庄严》、《无垢光荣经》。

怙主神众论:根据资料所出,神众论分为三类,即原有神论为白色,自在妖厉论为花色,伏敌战论为黑色。其神论包括二百六十尊天众,妖厉论含有一百二十门类,战论含有一百零八门类。其“白色”意为温和,“花色”意为征服,黑色意为威猛伏魔。

勇士战神论:根据资料所出,战神论包括祭祀五神各种仪轨,五神,即父神、母神、舅神、地神和怙主神。五神属于勇保护法类。

世间源流论:该法含盖了器情世界的初次形成、继续存在、其次坏灭、最终无空等详细情况。他还说明了众佛出世、诸法源流、显现诸历任上师以及众生的生、老、病、死之事。

 

二、窍噶世间法门

“窍噶”意为妙善或美妙。总称为妙善法门。窍噶法门分为驱逐鬼法和压服魔法二法。其压服魔法又分二,即方便法和慈悲法。佛祖辛饶为了利益大众,弘扬正法,相应的宣讲了浩如烟海的窍噶法门,为古藏文化研究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窍噶法门的使用方法如下:首先通过恰辛乘来认定灾难根源,其次依据郎辛乘驱使或压服其魔。

 

三、潘域灵器法门

据本教资料记载:“潘域”意为驱使或流放,“灵器”是代替品,为赎命或赎身的刍灵之意,总的意思为忏罪替死的众财物或替身法门。该法分为男替身品、女替身品和幼替身品。男替身品又分为中央非天人灵器法、上天灵器法等十大灵器法。女替身品又分为空行福禄灵器法、天母灵器法等十大灵器法。幼替身品也分为驱魔灵器和伏死灵器等三十三种灵器法。据灵器资料中说,所有灵器法被略摄于三门类,即外灵器法、内灵器法和密灵器法门。本教灵器法说明了古人在物资上和精神上所需要的种种物品,包括女、色、声、香、味、触和法等等,他还细解了器情世界的万物本性。

 

四、上师招财法门

该法分为会供法、酬谢仪轨、依靠法、禳解法。即通过会供法使智慧天众满意,依据酬谢仪轨令天母护法满足,以依靠法使护法天众满足,通过禳解法平息地神、龙、妖厉造成的灾难。

 

问:什么叫楚辛乘?

答:楚辛乘是佛祖辛饶年满三岁的时候,传授于雍仲九积峰山顶的一个法门,为什么叫楚辛乘呢?这是因为楚辛祖普首次请求该法,故谓楚辛乘。楚辛乘分为三门类,即加行法、注体法和事业法。其中,加行法为敬重三者之法,即父母赐你人身珍宝、上师令你明确自心、法友令你走向正道,这三者对你非常有益,故宁死也不能违背他们,反而要敬重他们。注体法有良好的修行地、招集众法器、备好彩粉坛城、禅定法、真言、法印、赞颂、颂法和结行九法,详细情况见于别处。事业法分内、外、密三部。其外部为卡江法门,内部为瓦色法门,密部为明点门类,此中又分成无数门类。总之,所有威猛伏魔法都属该法范围。

 

问:什么叫斯辛乘?

答:根据《斯辛经》等资料所言:“斯”意为有或存在,缘起;“辛”是学者之意;斯辛乘主张这世上既有损害人们的魔类,亦有消除其损的对治方法。斯辛乘是佛祖辛饶年满四岁时传授于沃莫隆仁圣地(今岗底斯山附近)的一个法门。为什么称斯辛乘呢?因为斯辛祖普大师为对此首次求法,故为斯辛乘。自古以来,该法一直流传于雪域高原。为古藏文化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

 

斯辛乘既为四善法之一,也是吉门伏魔的极妙方法,称他为伏魔之法。即众生数量多如繁星,且每个人的死因和死法是不一样的,有的被杀而亡,也有的因车祸而去等等。佛祖为了调教其事,相应宣讲了浩如烟海的制伏方法。根据资料记载:伏魔法有三百六十种法门,都被略摄于四大法门,详细情况见于别处。

 

问:什么叫格宁乘?

答:藏文“格”汉译为善事,“宁”意为靠近或趋入,“格宁乘”意为三门趋入善事或专心修善。在汉文中将其译为“居士乘”。该法既是因果乘,也是超世法的最初之法。格宁乘以因果法为主持,主张如同种子与苗芽,必定是因为前,果为后的道理。他的见解和修行与中藏九乘的声闻乘没有区别,详细情况见于声闻乘理论。格宁乘在因果规律上分为难懂与非难懂二点,即《根续》一文所出:成熟四无量虽难,但首先以自己为发心目标则不难,进行无私布施虽难,但慷慨无施舍并非难。无论做何事,首先从自己做起,成功的机会就愈大,如你要成佛就得从小乘法开始,一层一层的去修,根据资料所言:居士乘以十三类有为善法为举止中心,十三类有为善法分别为叩头、礼绕圣地、诵经文、信三宝、进行火供、水食子、供曼荼罗、修经堂、写经文和印经文等等。

 

问:何谓仲松乘?

答:根据资料所出:藏文“仲松”汉译为美德或优良的行为,因仲松是以戒律为主持,即依据仪律消除罪障,吸取高尚的行品。该法中所谓的戒律分二:即别解脱和菩萨行。仲松乘即有正确的仲松乘,也有假立仲松乘,前者为小乘仲松乘,他的见解和修法,与独觉乘相同,都是以自利以及别解脱为主。至于假立仲松乘仅是名誉上的仲松乘,实际上与菩萨乘毫无分别,即该法以菩提心和般若部为主,正确明了人无我和法无我等等。详细情况可参见有关仲松乘理论。

 

问:什么叫阿噶乘?

答:阿噶乘既是大乘利他佛法,也是密宗的第一大法。根据资料所出:藏文“阿”字代表无生无灭之空性,“噶”意为无垢或光明,在汉文中称为空明乘,即《静猛根续》云:“阿噶以空明并行,修持增上菩提心,器情世界被观为本尊天众”。《心经》一文也说:因净治恶习而称阿噶乘。阿噶乘依据以生起次第为主的诸密法,而万物被抉择于本尊和无量宫自性。此次观想的无量宫和本尊天众也是通过慈悲心和无我正见的智慧成果的,故此法在密法里一有俱有,一无俱无。

据与阿噶乘有关的资料所出:有寂含有的诸法在本质上与静猛本尊天众合二为一,在表面上他虽为显然的,但实际上却远离所有戏论,就象水中月和镜中影一般,有虚无实。该法以生起次第仪律、圆满次第仪律、大圆满仪律和彻底平等仪律这四仪律为修持中心。详细情况见《三藏宝典》、《三仪律疏》、《经理宝典》和《无垢光荣经》等。

 

问:何谓耶辛乘?

答:耶辛乘是以圆满次第为主修的高层密法,此法包括跟密宗母续有关的六方便法(与噶居派的纳若六法相同)。“耶”意为本来或最初,“辛意为无生无灭,无边无际之法性,汉文中称他为”本性空乘“。”本性空“是原本为空性之意,即既不是因缘构造,也不是人工创造,本来就为空性或无为法。

 

耶辛乘的见解是空明融入,即《静猛根续》云:“从法性显现智慧身,慧空不别为禅定”。《心经》也有云:”不生不灭明为耶辛乘”。该法以不同的禅定方法,修不同的窍诀心法,即自身的三门与本尊的三密被融为一体。

 

问:什么叫无上乘?

答:根据资料所说:无上乘既是八万四千法门所叙的内容,也是九乘次第当中最高的境界。殊胜法、究竟法和大圆满为无上乘的异名。该法的观点与大圆满完全相同,即在本质上无所取舍,无边无际,独一无二,无上乘认为:诸法的根源是一致的,无须取舍。

 

“无上”意为见解无上、修法无上、行为无上和成果无上四品无上。该法以解脱道为主持,即在修定时就已解脱所有障碍,无所畏惧。他使你断定中阴、成就四相、证得虹身。详细情况见《光明大圆满普贤精粹》、《空明宝典》等。


基本教理篇

 

问:什么叫中藏九乘次第?

答:《乘释经》、《耶持经》等诸伏藏品中主张的九乘称为中伏藏九乘。中伏藏九乘次第:即人天他依乘、辛饶辩论乘、自觉辛饶乘、慈悲菩萨乘、雍仲菩萨乘、净行先空乘、平等现观乘、直接生起乘、胜义圆满乘和无上大圆满乘九乘。

 

问:什么叫人天依他乘?

答:以怖畏三恶趣苦为动机,寻求人天之乐,为人天依他之乘,该法虽修十善道,断除十不善法,但他既不具备以出离心得来的无我正见,也未涉及到有关四法印、四谛道的超世之法,所以称他为世间法。该法与宁玛派理论中的人天乘和梵净乘完全相同。

 

根据资料所言:人天依他乘分为正当乘和非正当乘。为得人天乐趣而行一切有漏善法,称为正当人天乘。即由有漏法得来的禅定和智慧等等。后者是为了升官、发财、愈病和名誉进行的一切善恶之法,与为了发财、愈病而做的不贤之法类似。如今的大多数修者,难以超出这一范围,譬如说,大多数人修法是为了名扬天下、升官发财、愈病健康,甚至以荣誉招财为最终目标。我们必须明了,那样的修法是不合格的,是与佛语完全相违的。非如理如法的修行,不但使人不能觉悟,还使人更为烦恼和增加罪障。所以修行必须通过正确的目标和方向,确认什么是如理如法,什么是非如理如法。非正当人天乘的教规里虽有信仰三宝的道理,但他的信仰是非纯真的信仰,即是因杂念的动机生起的信仰,为非正当人天依他乘。

 

问:何谓辛饶辩论派?

答:根据古藏史料记载:“辛饶”意为贤者、有德者、圣者或修者、学者。“辩论”意为辩经。辩论派分为有部和无部,其二者在三世安立和五基的主张上大有辩论之处,故为辛饶辩论派。该法只求解脱,不求佛国。从修法上讲,他仅为自利、而不利他,为小乘派。

 

辛饶有部:与印度佛教里的有部在教义上大致相同。只不过印度的有部在教义内容上更为详细和明确一点。在这里所说的无部,与印度佛教的经部难以分别。本教《乘释经》记载:辛饶辩论派分别为有部和经部。根据史料所言:辛饶辩论派又称声闻乘。

 

有部和经部共同主张人无我,即他虽主张没有独存的、实际的、永恒不变的我执,但他不承认法无我,即他认定能摄持性相,为实有。根据辩论派所言:外境的无分极微尘称为胜义谛,一切宏观事物称为俗谛。意识里极短暂的时间被称为顷刻,佛经中译为“刹那间”,而辩论派称为胜义谛。至于宏观意识(六识相续)被认定为俗谛。辛饶辩论派以别解脱仪律为举止中心,以四谛十六行相为修持中心,他还承认,二十种僧伽修,即五预流、三种一来、十不还、阿罗汉向和麟角喻独觉,总为二十。

 

根据《乘释经》、《耶持经》所言:辛饶辩论派分为辩论派和独觉派。在此简单介绍一下独觉派。据资料所出:独觉乘又称为自胜派,即他在修行上不求上师,不依赖他因,凭自己的势力和缘份获求觉悟,故名为独觉乘。据独觉乘理论所言:他不但了知人无我,而且明确所有宏观事物是由无数微尘积累而成的。简单的说,该法否定了无方分极微尘是胜义谛,因此在教义上他比声闻乘要高一层。自觉乘分别为独居自觉派和群居自觉派。独居自觉派在修道方面比群居自觉派要方便的多,因他完全可以独自修行,不必依赖于他人,所以不会有群居自觉派那样的烦恼。独觉乘以缘起还灭为修持中心,仍必须接受比丘戒或圆戒。

 

问:什么是慈悲菩萨乘?

答:据有关资料记载:以慈心、悲心和利他为主修,称为慈悲。该法具有三种把握,即不畏惧受苦、乐意争取大乘见地、不畏成佛的伟大行为,为菩萨。全名为慈悲菩萨乘。慈悲菩萨乘在教义上与无著大师的唯识派大致相同。

 

该法主张有寂含摄的一切所知被简括于三性相中。即遍计所知性、依他起生性和圆成实现性。由自取分别心所造的一切假有法为遍计所执法,即虚妄固执而成的我执、差别遍计所执性二法。依他起生性是指依赖因缘生起的一切实有事物,即是遍计所执假施设处之阿赖耶识,性属三界倒分别识,体为实有,为妄情因缘所成诸法。依他起生法分二:即不净依他起生法和清净依他起生法。圆成实性是指该法为诸事物的本性,胜义中实在的空性无为,即假有应破遍计所空的无为法、远离二取、无分别智所缘之诸法。圆成实性分二,即无异变圆成实和不颠倒圆成实。

 

慈悲菩萨乘:以充足的理由,加以破遮我执和法执等一切虚妄概念,成立二无我的智慧正见。该法以通过慈心和悲心得来的利他菩提心为修持中心,并且在比丘的基础上,接受菩萨二十戒,称为大乘佛法,详细情况见《三仪律疏》、《三藏宝典》等。慈悲菩萨乘分为实相派和假相派二派。实相派又分为有境和对境所现许为实有之实相派、无因果但对境实有之实相派二派。假相派又分为一切假相派和一边假相派二派。

 

问:何谓雍仲菩萨乘?

答:雍仲菩萨乘又称为断除二边的中观派,即“雍”有胜义无生和远离常见之意,“仲”是自性显然无灭、消除断见之意,“菩萨”意为利众和觉悟,总称为消除二边的大乘派或中观派。中观派远离生、灭、常见、断见、有、无、现和空等一切戏论,为中观道。因该法比较公正,不偏向任何一边,故称为显宗的最高层次。本教《中观二谛》云:远离一切戏论,将他称为中观。

 

据中观派所出:有寂含有的二谛被称为所断定之处,八大因或八大理由做为能断定之逻辑,制定方法有五种。二谛为真谛和俗谛。真谛为胜义谛,即根据本派理论,直接现量在内心和外境合二为一的情况下,所察觉者为真谛,或者无戏论之真实称为真谛,如空性。《经部》云:“法本空性为真谛。这是佛及诸师之宗旨”。这里所谓的空并非是寺中无僧,瓶中无水那样的空,而是无自性性之空,即情器含摄的诸法虽然在表面上是实有的,但并非独立存在,而是相互依存的,实际上毫无自性。因此佛有云:“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离空,空不离色”。俗谛即世俗谛。据本派所言:直觉现量之内心和外境分别为二时,所察觉的外境为俗谛,或者是俗人印象中所在的诸幻化为俗谛,如现分缘起之诸法。俗人直觉现量之诸法为俗谛,圣人直觉现量之诸法为真谛,二谛既非整体,也不分离,即不一不异,不生不灭。

 

八大因是抉择中观正见的八大因或八大理由,即离一异之因、雍仲屑因、破有无生因、破四句生因、大缘起之因以及无自性之因等八因。这八大道理加以抉择中观正见,佛祖云;“抉择诸法,仅依道理,不依经典”。故又称为逻辑理论。中观派分为自续派和应成派二派,详细情况见别处。


基本教理篇

 

问:什么叫净行先空乘?

答:净行先空乘是四部密法之首。据资料所出:“净行”意为纯正或善良之行为,即本派以沐浴等清洁为主修,还行利众等优良善行为,“先空”意为原始清净或本来空性,总称为美德本净乘或净行先空乘。该法仅仅以身、语之行为为主持,不能使用五甘露和性交等上部密宗的所修之法,称为事部。没有火供的坛城属于行部。《南藏部》一文云:“共有一百零八部坛城,其中九部没有火供”。净行部主张有寂含摄的万事万物在本质上是无自性的,远离无明和众分别心择。但在显面上一切观为智尊天众的三密功德,即一切色体观为智尊身及无量宫,所言所语以及众声被观想为金刚或智尊语,一切分别心择被观为智尊意即智慧。简单来说,情器界与本尊融为一体,或者誓尊的三门和智尊的三密合成一致。

他与智尊之间的关系例为君与卑的关系。誓尊指修者,因修者在受灌顶时,必须发誓守戒和修智尊,称为誓尊或誓言勇士。“智尊”意为智尊勇士或智慧本尊,即本尊是由诸佛的智慧所化之身,故为智尊。本派认为智尊和誓尊在本质上虽为一体,毫无分别,但在修道时却有分别,即誓尊不离无明,被五毒烦恼所缚,使他不停地在轮回中流转,非常不自在。智尊却不一样,该尊具有非凡的智、悲以及力量,并超越六道,常居于虚空界弘法利众。所以两尊之间有着千差万别的距离。若证得了智尊的超凡智慧,二尊将融为一体,故称定尊或成就尊。

行部必受十三戒:即进修十善法、不离菩提心、时刻修诵本尊心咒、观想上师为本尊、尊敬金刚法友、不跟随做恶者和邪见者、向本尊不供不净之物、行天天沐浴等清洁之事、不食酒肉以及大蒜、不骑跨佛像、不坐上师法座、常常进行四布施。

 

问:什么是平等现观乘?

答:平等现观乘既是密宗的第二部法,也是外续密宗之首。根据本派所出:平等现观乘既不排斥身语作风即外业,也要吸取意识活动即禅定修法,即平等进行三门活动,故称为平等。“现观”是生起次第的一种修法,因本派以生起次第为主修,为现观或修证。全名为平等现观乘。该法又被称为行部,即《续部》云:平等进行为行部。根据资料所言:凡是有火供的一切坛城都属于行部。

平等现观乘认为器情界中诸法被空观禅定控制,在其本质上从未受过无明和烦恼之染,如所禅而现显。如同空中出现太阳一样,从空性观想具有四法印之本尊形相。四法印即身、庄严、宝座以及彩虹,因这四法被空性所含摄,称为法印。首先观想宝座,即莲花座代表远离轮回污染,阳座代表智慧,月座代表方便法,或者阳座度化母血,月座度化父精。其次观想心咒:心咒代表本尊语言,度化中阴时的灵魂。通过观想,让心咒进化标志或法器,法器代表本尊意即智慧。将法器观为彩虹,即通过观想,把法器进化为彩虹,而彩虹遍布空中,此代表利众功绩。最后观化为圆满之佛身,佛身有三种,温和身、忿怒身、不愠不怒之身。上述五法又称为五现证,即月轮现证、日轮现证、种子或心咒现证、手帜现证和全身现证。

 

平等现观乘以无我空性和无上菩提心为修道中心,行自利和利他等超越正法,以大悲力度化亡者以及其他众生,利众方法有四种即息、增、坏和伏。

 

问:什么是直接生起乘?

答:直接生起乘既是密宗的第三部法门,也是内续密部之首。根据本派所出: “直接”是无间接之意,即直接进入三等持而观想本尊;本派以生起次第为主修,直接可入正体,为直接生起。直接生起乘又称瑜伽部,该法以内心修持为主体,故称为瑜伽部。该法主张誓尊不劣、智尊无优、平等自性、二尊均来自心性。

直接生起乘主张心性显示无穷幻化,其所有幻化是度化大众的善良功绩,佛祖称他为殊胜方便法。显然的本质如水中的月影一样为空性,本派称为超越智慧。当二法合二为一时,谓空性,觉悟他则为慈悲,非觉悟他则成无明,让人受苦。所以他是一切有寂之根。所谓的空性是本来空性、无缘无因、无生无灭。他说明了无二胜义谛。

 

胜义谛分为自性真谛、智明真谛、证得真谛三种真谛。自性真谛在表面上虽然存在着轮回和涅槃等无数事物,实际上都融合于心性胸怀,即诸法不离空性;智明真谛为明了诸法归于自心、自心归于空性、空性不离原始智,即空性与心性融为一体,故称为智明真谛;证得真谛是按智明真谛进行修持,当你达到最高境界时,就是证得真谛,因为这不是通过语言和文字能够表达出来的。

 

该法具有三种增上法:即增上真谛、增上俗谛、增上无别谛。增上真谛:下部宗派所谓的真谛是指远离各自戏论之空性。本派所主张的真谛是自性自成、非物非空、无不显然、无言无语、诸法本质,随心所显、随修所成,总称七宝真谛或增上真谛。增上俗谛:下部宗派理论之俗谛有假有性和欺骗性,时而为真谛,时而又成虚构,故为不定之法,具有很多缺陷。本派主张的俗谛从显的一面来讲,万物可观为智慧幻化,即所有外器世界被观想为智悲俱生的无量圣宫,内有的一切有情被观为本尊天众,把所有分别心择和五毒烦恼观想成智明幻化,所以一切事物归于本尊天众,本尊归于自心,自心不离空性,即为增上俗谛。增上无二:中观派认为,俗谛带有假有性和欺骗性,真谛是空性或无虚之法,照此而言,俗谛和真谛之间也存在着有虚和无虚的差别。而本派所谓的无二正如雪和他的本色——白色、海洋与海浪一样是无别的,是真实的。

 

观想本尊仪轨有广、中、略即三种。其广为五现证,中为四仪轨,略为三仪轨。除了这三种外,还有三等持,即真如等持(禅定)、现位等持和因位等持。详细情况见《三藏宝库》。

 

问:什么叫胜义圆满乘?

答:胜义圆满乘是九乘次第之第八乘次第,也是内部密宗之一。本派以圆满次为主修,“胜义”意为殊胜利益,即他的见地和修持等极为殊胜。在教义上他是离大圆满最近的一派。对下部宗派来讲他的教义教规才是最圆满的,故称他为胜义圆满乘。根据资料所言:胜义圆满乘又称无上瑜伽部,详细情况见别处。

 

本派抉择见地分三个部分,即净因法性、果智坛城、任运之成。

一、净因法性:在自心的性质上不但从未受过二障污染,而且无所存在、无处不显、无所不生,所以称为净因法性。

二、果智坛城:从其纯净的法性显现出无穷智慧幻化,他使人无所不明、无始无终,本派称他为果智坛城。这显空二法既是因果,也是非因果,因为他不是实实在在的理物因果,而是非事非物的无为缘起。

三、任运之成:由净因法性而生智明坛城在本质上是无生无为、毫无实有的,但他的自性无灭、无不显然。所观想的本尊天众,根本上与法性俱生俱存,即他既不是由佛所创,更不是由众生的因缘而成,密宗理论中称他为任运之成就。本派所谓的因是纯正之因,从来没被染污,但他也是有寂含摄的诸法之根,即一切可能存在的诸事物是他的显现之面,是俱生俱存的,就象一切冰块由水而成但最后融化于水一样。详细情况见《乘释经》、《九乘安立》和《经理宝典》。

 

胜义圆满乘守四大戒,即相应密宗、大发慈悲、做法对境、不分显空。

一、相应密宗:该法不用如显宗那样需断除烦恼,只需转变他就行了。该法认为,烦恼是智慧之因,没有五毒的烦恼就不会有智慧的实显。即他把烦恼改变成智慧,故在修行方面比显宗方便多了。

二、大发慈悲:密宗离不开菩提心和慈悲心,即无论是诵咒,还是修本尊,必须起生慈悲心,因为慈悲心是修密的第一大法,没有他就成不了密宗。从空性发出悲心,以仁慈来调教难以度化之大众,这是诸历任上师留下的良好习俗。

三、做法之对境:相应大众难以教化,进行静猛之法,该度化的就度化,该降伏的就加以降伏,以公正无私的态度将他们安置于无住涅槃。

四、显空无别:依上述所言,显与空本来是合为一体,毫无分别的,因此不要用分别心择去寻找区别。

 

问:什么叫无上大圆满乘?

答:大圆满又称为解脱法,根据本教典藉所言,中观派、大手印和大圆满三法为显、密殊胜法三派的宗旨,他能代表一切正法。大圆满是极圆满和普遍之胜法,没有任何缺陷。即无论在大修法上,还是观点上都远远超过其他宗派,大圆满既能包括显密四派,也能包含密宗四续六部,称为无上乘。

 

本派全称为“光明解脱大圆满法”,“光明”意为无垢或本质。大圆满认为,在自心的本质上是没有佛与众生、生死与涅槃、烦恼与智明等区别,他们都被合理的归在无边无际的心性范围。简单来说,本质上是空性,但自性却是自显。即无生无灭,是为光明。“解脱”:大圆满之修法极为方便,在修道时就已脱离了一切障碍。即他不嫌弃烦恼,也不接受智明,因为从本质上讲,这二法并不相反,也不存在,故称他为本来解脱或解脱。

“大圆满”有两个意思,即“大”和“圆满”,“大”意为他比任何思维和宗派都大,他包括任何宗派及学科,但其他任何学科都不能包括他。“圆满”意为无缺陷、无偏私,即他既不嫌弃任何邪派,也不偏向任何正派,因为他并不认为有实际的邪和正存在,即邪与正是相互依存的,本质上是融合要体,所以不必采取破立的措施。

该法主张法性具德七自性,即无生自性、光明自性、无二自性、非异因生自性、大乐自性、一切不破遮自性和一切根基之自性。诸法的本质为空性,即无因无缘,无所存在,称为无生自性;自性无灭,无所不显,本净透明,为光明自性;非有非无,显空无别,远离常、断二见,为无二自性;不受欲心污染,不随时间而变,既不向于生死,也不欲望涅槃,故为大乐自性;显空二质为无二,自性任运而显,即其果不为异因而生,而是自性而显,称为非异因生自性;犹如空中显出阳光,无不显然,无所遮立,随顺自然,为不破遮自性;自明为本来清净,诸法由此而生,为一切根基自性。这七自性能破除七种错误概念偏见。

 

大圆满以三大道理,抉择基位,即本质为原始清净,自性为任运成就、慈悲为无边无际。

一、原始清净:它认为诸法的性质本来就是无自性性,无所存在的,也没有生死与涅槃之分。因为其生死与涅槃被融合于原始清净范围。

二、任运成就:诸法在本质上虽为无所存在,但他的自性是无所不显,无有造作的,他幻化为器情界含摄的万事万物,有寂诸法都由他而生。“有寂之法由他而生”就是说,觉悟诸法的本质即为涅槃,不明了他的本性则称轮回。如知道是糖才会清楚糖的味道。若不知道是糖,你吃了他也未必知道这就是糖味。觉悟与未觉悟有着区别。如会开车的比不会开车的人开车时安全的多。自性自显就是无造物主和不为异因而生的意思。

三、慈悲无边无际:是显空无别之慈悲,其慈悲涉及到整个有寂范围。本法以慈悲为根基,其慈悲还包含着佛与众生以及生死与涅槃。根据本派所言:显不离空,空也不离显,显空本来就是合二为一,无始无终的。

大圆满使你觉悟自心,现证万物之本性。他令芸芸众生离苦得乐,均得佛果且今世就证得虹化之身,大圆满是所有正法门类当中最圆满之法,依据该法,在吐蕃历史上前后相继出现无数虹化者,详细情况见别处。


教理教证篇

 

问:本教对世界的看法?

答:根据本教《俱舍论》及其他典藉所出,他把整个宇宙分为三界六道。欲界、色界、无色界为三界,是诸世间之总划分。地狱、饿鬼、傍生、人趣、非天道和天道即为六道。其地狱、饿鬼和傍生道三处称为三恶道或三劣道。人类、非天趣、天趣称为三善道或三上界。

 

根据资料所出:六道具有各自不同的寿量、肤色、形相以及思维。《经部》云:六道轮回是五毒烦恼造成的。有人问:那么为何五毒和六道,即其因果二法在数目上存在着差异?对此可以这样解释:佛教虽主张种豆得豆、种瓜得瓜,但从未说过一籽只生一芽。众所周知,一颗麦籽能生几个苗芽,时而几因只造一颗,如用很多零件构造的车一样。仅仅有因未必能生果,如种子虽播在大地上,但没有湿度、热度和农业帮助的话,也无法生出芽。假如其籽被鸟吃掉,那还会有苗芽吗?不过这六道实际上应称为五道,因《正确法性》一文云:非天道的上部归于天道,下部属饿鬼,因此就不再有阿修罗独道。

 

问:什么叫地狱界?

答:本教主张地狱既是六道轮回之最底一层,也是极痛苦之地。《经部》云;地狱是由嗔恚毒造成的。即怨恨不但能让你打入地狱、他还使人不断受苦。该地位于西藏的岗仁波切至往下八万由旬处。《俱舍论》云:以二十寸为一肘,四肘为一弓,两千弓为一俱卢舍,四俱卢舍为一由旬。

 

地狱界分四部:即热地狱、寒地狱、孤独地狱、轮换地狱。其热地狱又分八类,即等活地狱、黑绳地狱、众合地狱、号叫地狱、大号地狱、烧热地狱、极热地狱和无间道地狱。这些地狱从等活地狱到无间地狱,一直往下。

 

寒地狱:该地居于热地狱的北方,即从热地狱到裂如大红莲地狱,一直往下竖居。寒地狱分八类:即地狱、 裂地狱、安叱咤地狱、虎虎婆地狱、嚯嚯婆地狱、裂如青花地狱、裂如红花地狱和裂如大红花地狱。孤独地狱居于人间或八地狱近处。轮换地狱里时而受苦,时而享乐,即白天守戒便享乐、夜里杀生使受苦。八热地狱、八寒地狱、孤独地狱和轮换地狱共为十八层地狱。

 

近边十六游僧地狱:由于犯过戒的僧人生于此处,所以称为游僧地狱。游僧地狱居于八地狱四处,即每一处有塘煨、尸粪、刀道及剑林四个小地狱,共为十六个小地狱。

根据资料记载,他们所生存的环境、身形、寿量、肤色和感觉各方面都有差距。他们当中有的众生的身量大于巨山,有的众生身量小于昆虫。根据佛经所言,地狱众生的寿量越长,痛苦就越大。

 

问:何谓饿鬼道?

答:本教《经部》一文记载:“贪毒以及十不善,使人生于饿鬼道,仅受饥渴之苦”。详细说明由贪毒起生之十恶业,导致饿鬼之苦。饿鬼道的具体位置是从岗底斯山脚至往下一百五十由旬处。该地环境污浊,无食无饮,且充满污泥臭水等。是个遭受到不愉快之地。

 

饿鬼道总分三部,即居于大地之饿鬼、游于空中之饿鬼、行走六道之饿鬼。居于大地之饿鬼又分为内障鬼、外障鬼和内外二障鬼三鬼。将此三鬼之痛苦简介如下:有的饿鬼内心有问题,即在精神上出了问题,他们在神精错乱的情况下,把一切事物都错看成脓血尸粪和污泥臭水。有的饿鬼身体上出了毛病,他们不能吃到食物,因为他们头大如房字,肚大如山,而手足则细如茅草、脖子细如血管、唇口小如小豆。这些饿鬼难以遇到食物,就算食物得手,也放不进口里,假如稍微放进一点,又吞不进咽喉,倘若吞进喉里,也难以填饱肚子,如能填饱肚子,手足又乘不主。充满极苦、毫无乐趣。据资料所出;鬼的身量极大,寿量无限。

游于空中的饿鬼有十类:即居于十方的十大邪魔,这些饿鬼非常不自在,如同风中的白纸一样,东奔西跑。

 

行走六道之饿鬼分六,六道六类饿鬼。类似于在人道中有的不够吃,不够穿,也有的因生病而吃不下,有的舍不得吃。

 

问:什么叫傍生道?

答:本教《经部》云:痴毒以及十不善,使人生于傍生道,仅受愚蠢及役使之苦。大部分傍生憩生在大海中,其余的则居住在森林以及与人类同居。

 

傍生总分为三部,即水处傍生、暗处傍生和空行傍生。水处傍生或水栖动物生活在大小湖海和江河里,有两千多类。他们身量、形象、寿命以及感觉各方面都没规定。暗处傍生:在黑暗中的一切动物都被称为暗处动物,如在两个大千世界中间有广阔的黑暗范围,那里有无足动物(蛇)、双足动物(鸟)、四足动物(畜)和多足动物(蜘蛛)等无数动物。空行傍生总分五类,即鸟类、猛兽、野兽、昆虫以及家畜类。

 

傍生均有愚昧和被人役使之苦,他们不明黑白,不识因果,不识正法,毫不自在。如居在大海里的大动物,他们的身躯如巨山,行动不便。即头部虽能感觉,但尾部却被其他动物所食,无法保护自身。类似痛苦不计其数,详细情况见别处。

 

问:什么是人类道?

答:《无垢光荣经》云:嫉妒以及十不善,使得生于人类趣,仅受生老病死苦。据资料所出;人道位于四大洲、八中洲以及持边山山顶。

 

人类道总分为十二类,即四大洲四类、八中洲略于四类,居于持边山的人有四类圣人,共为十二类。四大洲;即东胜胜洲,南赡部洲(即我们生活的地球)、西牛货洲和北俱卢洲。他们肤色不同,即东为白,西为红、北为绿、南为多种色。除此之外,寿量、身形都不一样。八中洲略摄于四类,即提诃洲和毗提诃洲为一类,遮末罗洲和筏罗末洲为一类,舍摭洲和温怛罗怛里拿洲为一类,矩拉婆洲和拉婆洲为一类,共为四类。

 

早在四千多年前,本教就对地球已有了详细的研究和解释。《静猛根续》一文云:南赡部洲有十八个大国家,九十个小国家,一千五百种民族。具体情况见本文。本教典藉中还说明了四大洲的寿量,即北俱卢洲人为一千寿,西牛货洲人是五百寿,东胜身胜洲人为二百五十寿,赡部洲的人寿不定。

 

问:什么叫阿修罗道?

答:阿修罗又称为非天人。他的外貌虽与天人象似,但在行为和思想上却毫无相同,故称他为非天人。本教《经部》云:傲慢毒及十不善,使得生于非天道。《俱舍论》也有类似记载。

非天人位于须弥山的第一、二和三层范围。他们具有很强的傲慢和嫉妒心,以战争为业、武器为友、神通广大,威力无比,相貌和寿量则与三十三天界大致相似。《经部》记载:何修罗为战争而活。即他把战争当做真实生活,胜败为最终目标。

 

问:什么叫天道?

答:《经部》云:懈懒以及有漏善,使得升于天堂。又云:邪见使你生天界。据资料所言:天界只是被有漏善法所成之六道轮回之一,并不是什么最终目标。天道居于须弥山山顶以及山顶以上的天空。天道分为欲界、色界和无色界三界。他们在生活方式、寿量,相貌以及思维各方面都存在着差别。

 

问:什么叫欲界?

答:本教主张整个宇宙被略摄于三界范畴,即欲界、色界、无色界。欲界众生贪爱美食、食行淫行、享妙五欲,所以称为欲界。欲界分二十类,即热地狱、寒地狱、孤独地狱、轮换地狱以及饿鬼三类、傍生三类共十恶趣,再加上人处四大洲、欲望天六界等十善趣,共为二十处欲界地,他们都有共同的禅定和欲望心被归入欲界。另一说为八热地狱以及饿鬼、傍生共为十恶趣,人处四大洲、欲天六处共为十善趣,总称为欲界二十处。

 

问:哪些是欲天六界?

答:根据资料所出;四大天王、三十三天界、离争天、知足天、乐化天和他化自在天共为欲天六界。其中,四大天王处于须弥山的四层级的四角处;三十三天界居于须弥山顶峰;其余的四欲天居住在空中的云宫内。他们的寿量是有规定的。即《具舍论》云:“人寿五十年为中大天夜,他的三十天为一个月,十二月为一年,这样的五百年是四大天王的寿量”。三十三天界比四大天王的寿量多两倍,离争天为四倍,知足天为八倍等等。他们与云宫俱生俱灭。

 

问:何谓色天?

答:色界虽脱离了欲界中的一切贪念,但还未离色界之贪念,色界天仅有光体而没有实色,所以为色界。居处在他化自在天以上的天空中,与光明的无量宫俱生俱灭。色界天分为十七层,即梵众天、梵畏天和大梵天三天称为第初禅三天;少光天、大光天和无量光天三天为第二禅分三天;小善天、大善天和极大善天三天为第三禅分三天;无云天、福生天和广果天三天为四禅分四天;无热天、无烦天、广见天、圆满天和色究竟天五天为五净天;共为十七天。他们都有规定的寿量、身色、形相以及禅定。他们在五净天有五大圣地,那里有众菩萨苦行之地,详细情况见别处。

 

问:什么叫无色界天?

答:无色界是指除了净色意识而外,毫无粗色或宏色之物;无色界天脱离了欲界和色界的一切贪念。据《俱舍论》所言:无色天居于五净天以上的空中,他们认为自己已解脱,再也不必受生,因此造成了很多断见。

根据资料所出:无色界天分四类,即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和非想非非想处。这四天称为四空处或无色界处。他们虽无色身,但贪图色执,故未能解脱。


教理教证篇

 

问:什么叫五蕴?

答:很多不同的事物聚在一体即为蕴或堆。五蕴:即色蕴、受蕴、想蕴、行蕴和识蕴。就以一顿饭做为比喻,色蕴喻食物,受蕴犹如尝试食物,想蕴喻确定味道,行蕴为确定后所产生的贪念,即其善籽播在阿赖耶识内,使成识蕴,或者色蕴喻为器,受蕴如厨师,想蕴喻尝试,行蕴如同服务员,识蕴喻为体验者。五蕴中的色蕴为粗蕴,又称为第一蕴,其余的四蕴称为细蕴或名蕴。四蕴为何又叫名蕴?这是因为这四蕴既无颜色、也非形相,只是名称而已,即只是主客意识的变化而已,所以为名蕴。详细情况见《俱舍论》。

 

问:什么叫色蕴?

答:色蕴是指万事万物聚集一体。色蕴分为因四色、果十色。因四色:即水、地、火和风四色。果十色为眼根、耳根、鼻根、舌根和身根内五色和色、声、香、味和触外五色,再加上非戒律意识色共为十五色。这五外境之一的色和五蕴的色不能混解,五蕴中的色蕴可以包括五有色根和五根,即除了意识而外的所有红尘事物,而五境之一的色仅仅包含眼根之境,并不包括声、香、味等其他色体.

 

问:什么叫感受蕴?

答:根据资料和本人观察所言:受蕴是在对境、器官和意识三缘聚合上产生的所有感觉。主观意识在客观变迁的影响上受到不同的感觉,即为受蕴。感受分为苦感、乐感、不苦不乐之感三种感觉。即眼识相应受、耳识相应受、鼻识相应受、舌识相应受、身识相应受六识,这每一个相应受又分为苦、乐和不苦不乐之感受,共为十八受。详细说明见别处。

 

问:什么叫想蕴?

答:由感觉而生之心称为想蕴,即能了知义理、名言、生起想象。其作用是分别辩察外境差别不相混淆,同类众多蕴集积一体,称为想蕴。想蕴分六种,即有相想、无相想、狭小想、广大想、无量想和无所有想。或眼识想、鼻识想、耳识想、舌识想、身识想和意识候六想。这六想包括三界的所有识想。受蕴和想蕴既是因果关系,也相依相存。

 

问:什么叫行蕴?

答:行蕴是受蕴和想蕴极成熟后造成的心理作用,即在五蕴当中他的作用最大,与心相应行和不相应行等能使心的对境发生作用之行。行蕴分三业,即福业、非福业和不动业。福业为有漏善法,他使人升入天堂;非福业为不善之法,他使人 堕入三恶趣;不动业是有漏定和有漏智慧,他使你升入色界与无色界中。

 

问:什么叫识蕴?

答:识蕴为了知对境本体,分别思维各自所缘之心,。和意境中多分蕴积,自力了别各各境界自体之心相似。识蕴分六:即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和意识。识蕴是由受蕴、想蕴、行蕴三蕴聚合而成的主观作用。意识即现在所说的灵魂,在西方哲学里对意识没有详细的解释,但在佛书上对此却有详细解释。很明显每个人的行为、想法、思路、素质和形相等各方面都存在着巨大的区别,而且时时刻刻都在变化当中,这些都是意识的能量。不仅如此,人类所在的无数烦恼都是由他而来、随他而去的,佛经中记载的八万四千烦恼也是由他生成,故意识不但有使人烦恼之力,而且有消除烦恼和觉悟的力量。


教理教证篇

 

问:什么叫缘起支?

答:缘起支指因缘而成的一切事物,缘起又称为有支或缘生支。根据资料所言:一切所知既称缘,又称为有支。一切缘起归于十二支,即无明支、行支、识支、名色支、入支、触支、受支、爱支、有支、生支和老死支。其十二支又略摄于四支,即无明支、行支、识支三支为三能引支;名色支、入支触支、受支四支为四所引支;爱支、取支、有支三支为三能成支;生支和老死支二支为二所成支。也许有人会问,为什么老与死要合为一体。这是因为很多人没有老就要死亡了,难以定论老与死的前后。

 

问:何谓无明支?

答:"无明意为愚蠢或无知。"那么他到底不明什么呢?他主要是不明心性、不明佛的本性、不明万物性质,所以称为无明。根据佛经所言:无明又称为一切烦恼和轮回之根源,他使人受苦,获得烦恼。无明分为俱生无明和因果无明二类,前者为三界烦恼之根,后者为三恶趣之根。本教认为所有轮回事物都是从无明开始的,故把无明排在十二缘起支的首位。

 

问:什么是行支?

答:行支由无明所起念,使心造作活动的作用。即他的所做所为源于无明,行支分为福业、非福业、不动业即三业。其福业是指有漏善法,他使人升入天堂并享受安乐,非福业为不善之法或一切害人之法,他使人堕入恶道并受苦;不动业即能使人生于色界和无色界之法。此有漏善法是指非四法印和出离心的一切善法。

 

问:什么叫识支?

答:识支是依据成熟的行支,使人再受生于六道轮回时的灵魂或与粒子同类而牵引轮回处时之意识。实际上是三业所传播处的阿赖耶。识支分为因时识支和果时识支即二支,这里说的的识支就是因时支,而果时支为在胎里临成为色体时的意识。这两者是因果关系。

 

问:何谓名色支?

答:名色支是指灵魂入胎至未融于色体前为名支,灵魂虽融合于色体,但还未成为入支的那一刻,被称为名色支。即名色由相依而起,发育生成/根据资料所言:名色支分二:即名支和色支。名支又被分成受、想、行和识四蕴。色支是名支将融于色体后的胎内七位。胎内七位:凝酪、膜疱、血肉、坚肉、如鱼、如蛙和支节七位。胎内七位又称胎内七段。

 

问:什么叫入支?

答:入支既是十二缘起支之一,也是名色圆满增长至临入触支之间的时刻,即在名色支圆满增长,起内六处令身内六根圆之刻为入支。入支分十二处:即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和意识根,即六根为内六处。色、声、香、味、触、和法六境为外六处。

 

问:什么叫触支?

答:触支是入支圆满完成至将生起受支之间的人生缘.起。根据资料以及笔者的观察所言:触支缘起是外境、根和意识三者和合而成的辩别处境支。对成熟触支而言,这三者缺一不可,如要制造一个金瓶,必须具备金子、金匠的手工技术和工具一样。触支分为眼触、耳触、鼻触、舌触、无明触和非明非无明触。其无明触与十二缘起支的无明是各体和分支的关系。

 

问:什么是感受支?

答:感受支是依据触支形成的众感觉。即苦感、乐感和不苦不乐感。根据资料所言:受支有两种划分,其一分为眼识相应受、耳识相应受、鼻识相应受、舌识相应受、身识相应受和意识相应受六受。另一划分为身苦受、身乐受、心苦受、心乐受以及舍受五受。

 

问:什么叫爱支?

答:爱分为贪爱和仁慈爱二者。其贪爱是六根烦恼之一,也是欲望三界有漏诸蕴。即他既是五毒之一,也是这里所谓的爱支。仁慈爱是由慈心和悲心生起的、对于众生之爱心。这二者是自私与非自私之区别。正所谓的爱心既没有无明,也没有贪毒烦恼。爱支是通过圆满受支生成的,是感觉外境之味。他的作用为:生起喜爱,能聚后有、脱离苦受、遭遇安乐,其贪念使人生起有支,起到再次受生的作用。正如口渴时贪水、受苦使求离苦一样。爱支分三,:即贪著爱、怖畏爱和当生爱。

 

问:什么叫取支?

答:取支是受支和爱支增旺形成的反复欲遇美境快感,乐于忍取。譬如说:感受支是未成年时的贪念心,爱支为青春初恋时的贪念,取支是成亲之后的欲念。取有由贪念动机使人行其事或取其事之意。

 

问:什么叫有支?

答:有支是以取支为缘,他使人再次受生。即由身、语、意造作强劲能造后有之业,他的作用是使人再次受生或造成后有。他是在受、爱、取、有当中最能受生之支,也是三者成熟到最强之支.

 

问:何谓生支?

答:生支是由有支造成的。即一遇顺缘,于未来转生位中直接受生。六根圆满、众生同分、成就苦蕴即为生支。生支分胎生、卵生、化生和湿生四生。其家畜为胎生,鸟类、蛇和龙是卵生,昆虫、地狱、饿鬼大部分是湿生。人类分四洲,其中,西牛洲人为化生、北俱卢洲人为卵生、东胜身洲是湿生、南赡部洲人初劫时是化生,然后为卵生和湿生,现在是胎生、天界的四大天王和三十三天界是胎生,其余为化生、其色界是应有漏禅而生。其中五净天以世间胜观而生、无色界是寂止而生。这些都是根据《俱舍论》一书所言。

 

问:老死支是什么?

答:人出生后,五蕴相续变异,即人的生命从生到死,时时刻刻都在变化当中。一直到五根衰弱、体力减弱时名为老支。当相续谢灭、呼吸停止时为死支。为何把老与死称为一体呢?这是因为人必死无疑,但死期不定。有的未必是老死,在将生或少年时就已死去。这以上为内缘起。

 

问:何谓外缘起支?

答:外缘起是指除了有情世界之外的众事物变化,如器世界的万事万物在聚集众多因缘时,一直都在不停的变化中,并生起同等之物。如种子、良田、温度、颗粒、苗芽、干、茎、穗和果等,依次生起。


教理教证篇

 

问:哪些是智者九事?

答:文殊师利良美仁波切云:为自利进行闻、思和修三慧、为利他而行讲、辩和著作三事、为自他双利而行讲、修和事业。共为智者九业。

 

问:哪些属闻、思、修慧?

答:本教把所有学修过程分为三个阶段:首先以闻慧摄持词句,即在合格的上师座前仔细听闻所讲之法;其次以思慧思索其内容,即分析上师所传的每一句的内容以及是非功过;最后以修慧来修持正法,即按闻思之意去修,直到觉悟。

 

问:什么叫讲、修、事业?

答:讲意为解释或宣扬,即在五明学科和五部理论当中进行宣讲及研究,使佛教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修是对学佛的人来说的,学习虽然重要,但修行更重要,若不修持,则无法获得觉悟境界,因此要依据各自的正法,加以修持;事业包括建筑、艺术等,即建学院、寺庙、佛塔、佛像以及刻木版经文、写经文等等。

 

问:什么叫讲、辨、著作?

答:他包括听闻、思索、解释、宣传和研究,通过讲解让人明白道理、引入正法。辩是通过摄类学、因类论著和心类学即逻辑理论,破斥他宗,安立自宗,遮止非道理;著作是以公正无私和符合道理的态度,叙述论文。

 

问:什么叫本教五部论典?

答:本教五部论典是大约在公元1058——1132年,由美敦智者西饶俄热著述的。论典中含摄了显宗三藏三学。即《中观二谛》和《本教四句》二文中加以抉择空性见地;《集律》和《略律》二函中讲明了戒学的取舍;《菩提道次三百颂》一文中细述了见行并行的修法,即经藏;

 

问:哪些是五部明灯?

答:本教经函五部明灯是大约在公元1356——1415年,由文殊师利良美西饶坚赞著述的。其论典在本教文化研究方面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五部明灯为《量学明灯》、《地道明灯》、《俱舍论疏明灯》、《密宗疏明》和《律经明灯》五部。此中概括了显宗五部理论、密宗四部续、大圆满三部等显密各派理论,被奉为本教所有经典的宗旨。

 

问:哪些是本教五大宝典?

答:本教论典五大宝典是大约在公元1859——?年间,由著名虹身证得者夏杂扎西坚赞著述的。其中,《三藏宝典》共有二十一章,详细解释了显宗三乘法、密宗四部六续和大圆满三部宗旨;《经理宝典》共有十二章,该函抉择了本教南、北、中的三藏九乘次第以及外教十二大宗派的道理;《本教源流格言宝典》共有七章,此中讲明了过去、现在、未来三世佛的教派源流以及显、密和大圆满各派历史,以及各国各个朝代和历任上师;《空明宝典》共二十一章,前七章抉择于大圆满心性部,中七章细解了法界部,后七章包括了窍诀部即大圆满三部;《虚空宝典》一文即包括了诗歌诵文,也有各种窍诀。


本教修证篇

 

问:什么叫证悟呢?

答:他使人得到稳定的信仰、真实的慈悲心以及出离心,让人彻底觉悟。

 

问:什么样能够称得上是圆满的皈依?

答:通过三确定的基础而皈依,是合格之皈依。其一是正确认识六道轮回的苦海;其二是确定只有三宝才能够救出那些众生;其三是确定三宝决不会骗那些众生。

 

问:在修道方面密宗是怎样超越显宗的?

答:根据资料记载:密宗与显宗无论在见解,还是修法,或仪律等各方面都有区别,最主要的区别有密宗比显宗殊胜即速得证果、以正果代替道位修行、依据烦恼修行、使用证果本身修行四个方面。

 

一、速得证果:显宗与密宗在成佛时间上,在速度上有靠飞机与走路的差别,如拿到西藏旅游的旅客来讲,无论赶飞机或者走路都能到达目的地,但在时间上却大有区别,同样显宗和密宗因都是为了成佛,所以在目标上无差别。但在成佛的时间上却存在着千差万别之距离,根据资料所出,显宗必须经过无数劫的修福修慧,才能使你觉悟佛国,而密宗只需几世或者一世就会成佛,详细情况见《经理宝典》、《三藏宝典》。密宗在圆寂时所现显之成就现象也远远超过显宗,即他使你全身虹身,或尸骨变小,生舍利等。

 

二、由证果代替道位:显宗认为,先断灭烦恼,然后才能证得觉悟,如一天不舍烦恼,一天就不能觉悟。而密宗却与他有着相反的主张,根据密宗典藉所言,密宗以证果代替道路,将果道融合修行,即他借佛的功德、智明幻化、本尊天众勇士母修持。因此本派不分因果也没有道果之前后次序,修道时就已得觉悟了。

 

三、依据烦恼而修行:显宗认为:五蕴、五大、十八界和十二处等都属于烦恼范围,但密宗将这些烦恼直接转变为智慧证果。即五蕴转变于五大本尊,五行观为五大明妃,十八界观想为十八尊护法神,十二处为六尊能仁等等。密宗认为,如同雪装饰雪山一样,烦恼为智明之饰。倘若没有烦恼,就不会有智慧,所以不但不嫌弃烦恼,还要使用其烦恼。    

 

    四、使用证果本身而修行:密宗主张因与果本来就是合二为一、俱生俱存的,即既没有前后次序更不存在所取舍之处,故修道的同时,也就成就了果信,就象阳光与黑暗一样,阳光一出现,黑暗马上消失。

 

 

问:我们为何成不了佛?

答:我们成不了佛,是因为自己充满了自私、贪婪、傲慢、妒嫉和嗔恨等烦恼障和知识障,并且自己在修持勤奋上有很多缺陷。要成佛就得具备圆满的智慧、无限的慈悲,凡人很难达到这个境界。佛的慈悲是以出离心得来的,佛的智慧是由菩提心和无我正见生成,故佛的智慧是善良的、纯真的。因此称为度化众生的胜法。佛正确地认识到世界万物之本质,仍大发慈悲度化众生。谁得如此的智悲、不管是乞丐还是富家,谁就会成佛。

 

问:佛与佛之间在功德上有何区别?

答:诸佛在功德上是毫无区别的,都是平等性,因为诸佛归于法性胸怀,法性没有高底、没有优劣、没有善恶、没有取舍之业,但在功绩上却有区别,如有的佛仅传显宗,有的佛只传密宗,有的仅仅传大圆满,而有的既宣显宗,也授密宗,有的佛显,密、大圆满并行传讲。

 

问:辛饶佛和释迦牟尼佛都是王子,他们要财有财、要权有权、要名有名,但为什么仍然抛弃其事,出家为僧?

答:他们已看破红尘,不值追求其事,即他们发现世俗的快乐只是短暂的快乐,若要享受永恒的快乐,必须脱离生死苦海的道理,所以由出离心的动机出家为僧。经过万年岁月,前后出世无数成就者和虹化大师,这些都非天生,而是通过修念得到的。


佛本对照篇

 

问:本波教与宁玛派的大圆满有何区别?

答:在雪域高原,本波教至格鲁派之间前后兴盛了九大宗派,各宗派在基位道理、道位修法、果位的证得以及见、修、行等方面毫无区别。尤其是本教和宁玛派二者在教义上,圆满具备了显、密以及大圆满三派,且这二者均有成佛之道和虹化之窍诀。但二者的修法和来源有很大区别。本教认为;在蕃地大圆满的诞生早于辛饶弥沃,该法来源于祈美祖普大士,且祖师辛饶为琪美普大师的应化之身。本教大圆满分成三部,其一为大圆满、其二为象雄耳传、其三为阿持引导论。

 

大圆满:该法是法身普贤如来王、报身辛拉光明佛、化身聪慧祈美祖普三人共创的,佛祖辛饶未诞生前就一直流传于象雄高原地区,称为原始宗教。

 

象雄耳传:该法来源于祖师辛饶弥沃。即后来佛祖辛饶诞生于世,并在原有的一切大圆法里,采取一系列措施,把所有正法略摄于象雄耳传一法。该法为辛饶佛祖八万四千法当中最高的境界,佛祖圆寂之后,该法逐渐传授给二十六名虹身证得者,后来都成为大虹化者。象雄耳传在总体上分为四部,即外续抉择见地法、内部直指窍诀法、密部初悟法性法、极密自必裸露法。后来占巴南卡大士和达布士扎等诸多大德对此做了详细解释和研究,并将此发扬光大。

 

阿持法(引导论):该法是所有大圆满之精华,诞生于公元十一世纪中叶,为著名大圆满传承上师贡佐日绰巴所创,他把原有的大圆满和象雄耳传的一切道理归入阿持之法,该函含有八十节,即八十间座霞,称为《八十大座间》。后来卓贡洛珠坚参把八十座间归纳为三十座间,命名为言简意赅、极方便之法。八十世纪中叶,夏扎巴大士诞生在夏扎圣地,该师对阿持大圆满做了详细解释,把八十座间的阿持法省略为十五大座间,著作了《空明宝典》、《三藏宝典》、《光明大圆满普贤精义》等诸多经函。

 

问:本波佛教与如今的藏传佛教有何关系?

答:雍仲本教应该称为象雄佛教,因为该法圆满具备了成佛的一切因缘,以及虹化之窍诀。在本教史料中被称为“大乘觉悟道雍仲本教”。该法总分为三部,即中观派、大手印、大圆满三派。他的思想中心为大圆满,据资料记载:比较完整、圆满即为大圆满。大圆满包括任何宗派以及思路,本波教的显宗或密宗、大圆满都有较圆满的传承系统。

 

经过笔者的观察,如今所在的藏传密宗和大圆满都来自于雍仲本教,而显宗来源于释迦牟尼佛教,但他也吸受了龙树哲学和本教文化。在漫长的岁月中,这二者相互影响,最终融为一体。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正是今天的藏传佛教。当时的弘法大师们看重此两点,并采取了很多措施,才形成了如此浩博的哲理宗派。

故宗喀巴大师云:“一切教属窍诀”。

洛桑益西大师云:

“有寂满怀心中殊胜会,

 有寂无取无舍大手印。

 远离各自戏论中观派,

   自古以来就有此三派。”

 

又云:

“殊胜法的观点无偏私,

大手印之见解无破立。

  中观派的见解无辩认。”


本教知识篇

问:什么叫善逝四尊?

答:在本教经典中记载:前后出世一千零二尊佛,称为贤劫千尊佛。与每一尊佛的同时,有神、斯巴和佛母三尊一并出世。神、辛或佛、斯巴,佛母等共称为善逝四尊。譬如说:与辛饶佛祖同时出世的神、斯巴、佛母三尊分别为神辛拉沃噶、斯巴桑博布赤、佛母萨周埃桑。

 

问:什么是本教的智慧本尊?

答:在本教经典中智慧本尊称为智慧狮子吼,汉传佛教称他为文殊菩萨。他的身虽为菩萨形相,但意为十方三世一切佛集体。文殊有七文殊、五文殊以及白文殊、黄文殊和青文殊等很多种分法。该本尊是学佛的人们最崇拜之神,因他是诸佛的智慧而成之神。

 

问:什么是本教妙音佛母?

答:妙音佛母是由十方三世一切佛的慈悲所幻化之神,本教徒们把妙音佛母和文殊菩萨定为智悲的佛父佛母,即妙音佛母代表慈悲、文殊代表智慧。对大乘佛法而言,慈悲和智慧是犹如左右手一样,缺一不可之宝。

 

问:哪些是世界六庄严?

答:世界六庄严或六大智者即大食智者穆杂扎海、象雄智者古合乐巴勒、赤陀巴扎、印度智者拉达阿卓、汉地学者列当诺布和昌域学者色陀吉降。根据史料记载,他们都是具有神通广大、慈悲心肠、通达三百六十种语言的大智者,在古藏历史上非常著名,我们不能把这六者同印度的六庄严想混淆。

 

问:象蕃四大权威?

答:象雄四大智者:即象雄智者东炯图钦、吐蕃智者夏利乌钦、木雅智者吉杂卡乌、德乌智者炯查玛琼。象蕃四大智者既是密宗的传承上师,也是大圆满的传承上师,而且是象蕃八十位证得成就者当中的头号人物。出生时期约为公元前十一世纪左右。象蕃四大智者是法太子弥曲当周的门生,在古吐蕃史上很有名。他们对本教文化进行解释、研究、宣讲,把本教文化译成藏、蒙、印、汉、木雅以及象雄语等各国语言。并传播到世界各地。这一作风不但在弘扬本教文化方面起到作用,也为整个藏传文化照亮了明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