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雍仲本教   >  故事人物

    [摘要]在我国四川省甘孜州德格县杂廓这样一个非常偏僻的地方,诞生了夏扎·扎西坚赞这位成就非凡的大师。本文对其产生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进行了粗略的阐述和分析,认为他的成就促成了佛本两个宗教传统在其核心教义上的最终合流,而这样的成就与当时康区流行的无教派运动有直接的关系。

夏扎.png 

伟大的雍仲本教近代虹光身成就者·夏扎扎西坚赞仁波切(1858-1934)

 

[关键词]  夏扎·扎西坚赞:本教;杂廓

杂廓是康区德格雅砻江流域一个相对封闭的本教地区,至今,一共有七座本教寺院相对集中地分布在雅砻江沿岸的杂廓地区。

 

从德格往北,路过著名的宁玛派寺院协钦寺之后,北行至格萨尔神殿之前就可以遇到绰仓寺,然后沿着雅砻江顺流而下,可以看到满金寺、奔麦寺、杂丁青寺、夏扎修行地、塞尔绰寺和盘雪寺。因为,一直到20世纪末,这个地区还是一个不通公路的地区,加上七座本教寺院集中在一个相对狭小的河岸地区,杂廓成为一个少有外界现代文化影响的纯粹的本教地区。

 

笔者在上个世纪90年代第一次探访这七座寺院时,这个地区唯一的现代化通讯设备就是一些破旧的半导体收音机。因为不通公路,为人们代步的是马匹和牦牛,人们骑着马,驱赶驮着东西的牛队,吹着口哨,缓慢行走在山间的羊肠小道上,在交通和通讯高度发达的20世纪,仍然可以看到世外桃源般悠闲自在的生活状态。

 

夏扎修行地是丁青寺僧人夏扎·扎西坚赞(1858—1934)创建的一个本教修行地。因为这个修行地坐落的山脉被称为洁尔萨,该修行地起初被称为洁尔萨修行地,又被称为夏扎修行地,是因为洁尔萨山也被称为圣山夏扎雍仲伦波,“夏尔”是东,“杂”即杂廓的简称,夏扎就是东部杂廓的意思。

 

最初,夏扎·扎西坚赞曾经修行的地方被称为德钦修行地,极少有人知晓,后来他成名后以圣山名冠之,随着他声望的进一步提高,夏扎这个地名也就变得闻名遐迩。

 

扎西坚赞实际上是一位夏扎雍仲伦波山脚下丁青寺的一位普通僧人,但他自幼潜行学习和修行,不问世事,厌烦寺院的嘈杂、人世的纷争、教派之间的矛盾和各派势力之间的角逐,这种情绪促使他于1891年33岁时离开了寺院,在寺院背后的圣山雍仲伦波的山腰上盖了一个小屋作为他的修行地,命名为德钦日绰即极乐修行地。

 

小屋的背后还有一个小树林,天气好的时候他也可以在小树林里打坐静修。因为他的勤学苦修,他在本教教义的学习、密宗的修行和大圆满的领悟等方面都有了长足的进步,附近越来越多的僧俗修行者来到这里师从他闻思,跟随他修行,逐渐地慕名而来的人越来越多,这个远离尘世的小小修行地也随着他的名声变得越来越著名。

 

因为无教派运动的影响,康区各教派之间的偏见和成见较卫藏和安多地区要少的多,只要有真才实学,同样可以得到其他教派的认可和赞赏,很多人甚至跨越教派成见去拜师求法。比如,1902年,佛教学者杂杰帕巴来到夏扎修行地访问夏扎大师。1904年,宁玛巴颇瓦库寺的喇嘛叶西多杰邀请夏扎大师去他的寺院讲授大圆满。1911年,另一个宁玛巴寺院让夏尔德瓦邀请夏扎大师去传法。

 

在康区这样一个比较开放的文化氛围中,夏扎大师的著述在当地产生了更大的反响,甚至在本教以外的教派中也流传开来。最后,他一生修行本教密宗和大圆满终成正果,被认为在众目睽睽之下虹化而归,成为本教徒证实其大圆满传统的最重要的实证例子。

 

他的虹化将人们对他的崇拜推向了极致,人们奔走相告,争相膜拜,虔诚之至。他虹化后留下的头发、指甲盖和牙齿等成为人们争相收藏的重要舍利。人们认为他的虹化证明了他的修行次第的准确性,因而他的洋洋十八部巨著成为当今本教寺院必备的文献,尤其是其中的五库即五部最重要的著作是本教寺院中修行院和经学院的必读教材。

 

在圆寂以前,夏扎·扎西坚赞指定他的侄子洛哲嘉措(1915—1954)为其继承人,主持夏扎修行地的教学和修行事务,但洛哲嘉措40岁时圆寂。在洛哲嘉措前往卫藏地区朝觐之前,他指定了塞尔绰·次成旺秋作为他的继承人主持夏扎修行地,后者于1960年圆寂。

 

1984年,图多南被选定为夏扎修行地的主持,继承夏扎大师的法统,他在主持夏扎修行地若干年之后,选定聂荣地区叶西寺的僧人吉美旺修即阿来主持夏扎修行地及其法统,图多南回到了自己的寺院奔麦寺,于2009年圆寂。因而,吉美旺修也被称为堪琼即小堪布,目前吉美旺修是夏扎修行地的主持。四川省德格县已经将夏扎修行地正式定为德格县本教佛学院,得到政府的认可和支持。

 

从理论上讲,自从印度佛教被引进吐蕃以后,本教一统天下的局面受到了挑战,作为本土宗教的本教极力维护自身的利益,全力排斥佛教,而作为外来宗教的佛教则极力吸收本教内容,在密宗的修行仪式、圣山的信仰、民间信仰以及法事等方面尽量照搬本教的内容,用吐蕃民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传播佛教,力求在吐蕃占有一席之地。

 

虽然在前弘期吐蕃本教的正统地位没能被动摇,本教在民间的信仰仍保持优势,但由于吐蕃王室强有力的支持,佛教在吐蕃已经有了很好的基础,大量的文献得以翻译成藏文,一部分信佛的藏人已经开始削发为僧,佛教开始从王室向民间普及,并且势头很猛。

 

从后弘期开始,佛教以律宗为开端,从上部阿里和下部安多向吐蕃中部发展,吐蕃王朝崩溃以后形成的分裂割据局面为佛教的再次复兴创造了一个绝好的外部环境,佛教在大量的文献基础上迅速得到发展。

 

同时,本教也以伏藏文献为契机,从卫和藏两个地方开始发展,大量的伏藏文献极大地丰富了本教的内容,完善了本教的文献和理论体系,尤其是被称为南藏的辛钦鲁嘎的伏藏不仅内容丰富,而且经过他的弟子们的努力,迅速得到普及,本教以一个全新的面目开始出现在藏人的面前。

 

但是,在后弘期,佛教的发展远远超出了本教的预想,佛教以其高深的理论、丰富的文献、严格的戒律和刻苦的修习迅速赢得了藏人的青睐,成为主宰西藏高原的主流宗教,而本教则不得不放弃原有的主导地位,成为一个从属的宗教传统。

 

在这样的情况下,后弘期,本教开始极力吸收佛教的内容,重新构建本教的理论体系,全方位向佛教靠拢,本教徒极不情愿被称为外道,因而在诸多观点上越来越倾向于佛教,尤其在一些核心的理论问题上,本教徒毫不含糊地与佛教合流。

 

夏扎·扎西坚赞是20世纪最著名的本教大师和最重要的本教学者,他在本教理论上的创新和修行方面的实践及其验证,为本教与佛教在理论上的合流,在藏区两个宗教之间的融合与和睦相处方面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在杂廓地区的七座本教寺院中,夏扎修行地是最后形成的一个并非寺院的中心,但因为夏扎·扎西坚赞本人的成就和声望,以及虹化的影响,成为七座寺院中的僧人们共同的讲习和修行中心。如今,不仅这七座寺院,整个康区和安多地区的本教寺院都派自己的僧人到夏扎修行地进修本教,笔者在20世纪90年代对此进行第一次实地调查时,还看到一些内地的汉族弟子常住夏扎修行地学习和修行本教。

 

丁青寺最初的名称为稳固圣教丁青殊胜洲,在被邻近的格鲁派寺院关萨尔寺的僧人于1902年烧毁之后,丁青寺被重建时重新命名为圣辛教显密雍仲兴旺林,但其简称一直是丁青寺。

 

在本教寺院中,有两座丁青寺,除了德格杂廓的这座丁青寺以外,另一座是西藏昌都地区丁青县的丁青寺,在传统的称呼中,将前者冠以杂丁青寺,“杂”即杂廓,将后者冠以琼波丁青寺,琼波即蔽寺院所在地的传统地名。这两座寺院在长江的东西两岸,均为本教寺院。

 

丁青寺坐落在德格县城东寸匕方向的杂廓地区,相距248公里。关于丁青寺的创建者,根据才旺居尔麦撰写的一个《杂丁青寺志》手抄本介绍,丁青寺是由美乌·阿宇当热创建的,他用白色的骡子驮着本教经典,从卫藏的某个地方来到康区,骡子恰好在丁青寺的地方卧倒休息,梅吾·阿宇当热认为那样的举动预示着应该在那个地方建寺创业,于是他就在骡子卧倒的地方创建了丁青寺。

 

也有另一种说法认为创建寺院的人是美乌·拉日年波的第二代弟子美乌·南喀雍仲。不管怎么样,寺院长期由美乌氏喇嘛主持。在13世纪,扎敦·拉耶洛哲从甘孜地区的扎寺来到杂廓传播本教,他建造了丁青寺的祖拉康,扩建了大经堂,为丁青寺的建设和学经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他的继任者是扎敦·杜瓦坚赞,相传他曾经在茹文萨卡学习并成为大学者,系出自茹十八敦巴之一。历任二十一代继任者继承了他的法统,主持丁青寺,最后一位是第二十一世扎敦·次成智美南杰,诞生于1986年。

 

绰仓寺全名为绰仓达尔吉林寺,坐落在德格县东北方向大概206公里处。根据传说,在赤松德赞灭本时,两位本教大师邦日巴南喀托杜和扎西坚赞从拉萨逃难至杂廓,受到当地本教徒的推崇,在他们的周围很快聚集了一大批本教徒学经和修行,其中西彭措等九位高徒成为闻名遐迩的本教大师,他们修习本教的基地就以绰木宗彭措林之名成为当地重要的本教道场。

 

在11世纪中叶,一位叫敦·索南的本教大师来到绰木宗彭措林讲经布道,传播本教,并将寺院的名字改为扎西彭措林。在以后的历史上,绰仓喇嘛的传承逐渐成为这个寺院中的主要传承,因而,寺院也在后来的某个时候被称为绰仓达尔吉林。相传绰仓传承的第一位上师叫玛尔拉,其年代不详,后来的传承更没有明确的说法。

 

绰仓达尔吉林的第一个堪布是多丹叶西单增(1772—?),是他开创了绰仓寺的夏居仪式的传统,他的继承者按顺序为:绰沃坚赞、堪钦伦珠叶西、多丹桑木丹叶西、西绕桑格、采派噶代、才旺沃塞、卓詹阿噶尔、南喀让卓和珠塞乾巴。目前有120多位僧人在寺。在后来的历史中,尤其是随着邻近的满金寺的贡珠活佛系统的发展及其影响,绰仓寺与满金寺的关系越来越近,以致于在近代凡事均接受满金寺的指导。

 

满金寺全名为满金嘎丹达尔吉林,坐落在雅砻江北岸的阿廓沟,在德格县城的东北方向,相距233公里。相传卓喇嘛拉依旺布及其妻子扎氏贡吉生有一个儿子,因为诞生在圣山玛杰奔热即阿尼玛卿山脚下,被称为玛杰喇嘛。他有两个儿子,即丹巴让卓和拉伊洛哲,前者终生修习本教象雄耳传大圆满而成为闻名遐迩的大师,云游康区和安多地区传播本教大圆满,被称为满金喇嘛。后者则是一位居家修行者,他的后裔中出现了众多的本教大师。

 

除了云游各地以外,丹巴让卓终生在后山修行,即今天满金寺后山的修炼地。18世纪著名本教学者贡珠·江参宁布(生于1700年)年前半生在贡隆雍仲林寺,后半生除了邀请至嘉绒的绰斯甲和曲钦从事本教大藏经的编目和木刻等事宜以外,主要定居在满金寺,成为满金寺的寺主喇嘛。

 

他的传承方式没有秉承本教上师的世袭传承,而接受了灵童转世方式,他的后世贡珠喇嘛按顺序为:第一世贡珠·嘉村宁布,第二世贡珠·鲁旺杰布,第三世贡珠·丹增仁青祖普,第四世贡珠·丹增次成扎巴,第五世贡珠·齐美杜林巴,第六世贡珠.宏青卓杜林巴。

 

满金寺的建筑被分为上寺和下寺,上寺被认为是第一世贡珠创建的,但他的传记中没有提及。目前有90位僧人在寺。第六世贡珠的儿子满金拉色活佛是当今重要的本教活佛,他历尽千辛万苦,将本教大藏经瓦琼抄本整理和出版,为这些珍贵文献的保存和本教这个古老传统的进一步的传播作出了重要贡献。

 

奔麦寺坐落在杂廓雅砻江北岸奔达村,“奔”指奔达沟,“麦”意为殊胜,奔麦就是奔达沟最好的地方的意思,人们认为该寺院坐落在奔达沟最好的殊胜之地,因而被称为奔麦寺。该寺院僧人自己撰写的一个手抄本寺志记载说,奔麦寺是由第十四世梅吾氏索南旺扎于第二个饶迥木狗年(1094)创建的。

 

卸任夏扎修行地的堪布图多南嘉是当地德高望重的高僧,也是奔麦寺的僧人,据他说,最初在雅砻江的南岸有一座寺院,因为建在与一个叫做甲宗的山岩附近,就被称为甲宗寺,后来迁到村民居住的北岸后才改名为奔麦寺。

 

该寺最后一位堪布图多南生于1926年,他在8岁时在奔麦寺削发为僧。本教大师夏扎·扎西坚赞预知自己时日不多,举行了一次外续十二仪式的灌顶法会,图多南在幼小的年龄有幸聆听大师最后的教诲。随后,夏扎大师虹化归西。图多南嘉师从夏扎大师的亲传高足兼继承人洛哲嘉措、林秀·才旺雍等高僧大德。他从13岁开始跟随第六世贡珠修习本教,21岁开始朝拜卫藏地区的本教和佛教圣地,遍访本教寺院。回到家乡以后,他成为第六世贡珠·宏青卓杜林巴的儿子满金拉色活佛的经师。

 

1984年,图多南嘉被选定为夏扎修行地的主持,继承夏扎大师的法统。1986年,图多南嘉主持维修了奔麦寺大经堂。1993年,时任甘孜州政协副主席的阿拥活佛来到夏扎修行地,正式宣布了甘孜州佛教协会正式确认图多南嘉夏扎修行地主持的任命。如今,奔麦寺有60位僧人在寺,作为传统,奔麦寺的学经僧人一般被派往夏扎修行地学经。

 

塞尔绰寺的全名是塞尔绰禅定雍仲林。该寺坐落在杂廓地区雅砻江西岸的一个村子里,与德格县城的距离及其方位与丁青寺基本相同。相传塞尔绰寺是在被认为系格萨尔王远祖的林葱土司的资助下,由一位叫做雍仲南杰的本教上师建造的,年代大约为800年前。这个寺院没有活佛,是由堪布主持并继承法统的。

 

该寺曾经被洪水摧毁,后由夏扎·扎西坚赞的弟子聂荣·扎西格勒开始重建,因为杂廓是个非常贫穷的地区,该寺的重建工作持续了很长时间才得以完成。

 

聂荣·扎西格勒在建造了一个大经堂和两个修行殿以后圆寂;第二任堪布彭措洛哲建造了一个叫做拉钦的佛像及其佛殿,完成了佛殿里面的壁画;第三任堪布次成达尔基建造了厨房,重建了另一个修行殿;第四任堪布西绕丹增远赴聂荣和琼波等地讲经布道,广结善缘,用善男信女们的善款修建了30个经筒房和4口斋僧大锅及其相配的炊具;第五任堪布丹增洛哲建造了十六罗汉和古茹八尊、佛徒三尊等铜像;第六任达瓦坚赞云游卫藏多年,返回时带回年麦·西绕坚赞(1356—1415)全集、三尊铜像和两个螺号;第七任堪布旺利系夏扎·扎西坚赞的高足,扩建了寺院的大经堂,建造了一个亿轮玛智经筒,他也步夏扎·扎西坚赞的后尘虹化而逝

 

第八任堪布格桑丹增重建了旺利法师的真身舍利塔,为寺院的僧人们搜集了40多部修行法本;第九任堪布由弥庞南杰和雍仲尼玛一起担任,他们添置了4个长角号、2副铜钹和多种银器贡品;第十任堪布南喀扎巴长期云游卫藏本教和佛教圣地,给寺院添置了贡珠嘉村宁布全集和桑阿林巴全集等本教文献和40多幅珍贵的唐卡等;第十一任堪布由达尔基、西彭措和南喀益西三位一起担任,他们长期在夏扎修行地潜心修习本教,学成后一起回到塞尔绰寺创建了该寺经学院,他们各自每两年轮流担任经学院的堪布,强调学经纪律,大大强化了寺院里的学经风气,促进了僧人们的学习;第十二任堪布次成旺杰主持雕刻了1000多条本教法本木刻板,创建了印经房;第十三任堪布建造了一座檀香木的殊胜塔,开创了藏历十月份的白阿修亿仪式和五月份的夏居仪式的传统;第十四任堪布由关却、旺丹、塔尔欣和杰却四位同时担任,其中关却学问高深,苦修有成,创立了藏历五月份的安聚修贡仪式并添置了其所属羌姆舞所需的贡品和服饰,旺丹担任贡拉即护法神殿主持,塔尔欣担任经学院的堪布,杰却是一位苦修觉即断派仪式的成就者

 

第十五任堪布由丹巴关却、才让贝桑和尼玛扎巴三位担任;第十六任堪布由扎·索南洛哲、索南拉杰和扎·依欣旺杰担任,他们在20世纪80年代负责重建了塞尔绰寺,系现任堪布。现有20位僧人在寺。现在,塞尔绰寺基本以修行为主,因为僧人较少,一些大的法会和仪式都参加丁青寺的,不单独举行。

 

盘雪寺的全名为盘雪本洲雍仲寺,又称本教寺或者本琼寺即小本教寺。盘雪寺坐落在雅砻江西岸,从塞尔绰寺沿着雅砻江向东南方向顺江而下,骑马大约一个半小时的路程。相传该寺由西绕单增于第九饶迥的木鸡年(1525)修建。其后的历史不详。起初系满金寺的属寺,在15世纪变成丁青寺的属寺,一些重要的法会至今赴丁青寺参加,不单独举行。这个寺院自古没有转世活佛,一直由堪布主持寺院,维持本教法统,以修行为主,没有经学院。现有18位僧人在寺。

 

康区著名的无教派运动在近代藏族历史上留下了深远的文化影响,它在康区佛教各教派之间,甚至在佛教和本教之间营造了一种相互尊重、非排斥、非常和谐的宗教信仰环境和学术研究氛围,这肯定是夏扎.扎西坚赞能够集各家之大成,成为名留青史的大成就者的重要的外部条件。

 

在这样一个相对宽松的文化环境里,杂廓相对封闭的和单一的本教文化环境同样是成就夏扎·扎西坚赞的不可或缺的重要条件之一。杂廓曾经是一个非常封闭的地方,从今天德格县温托区年古乡的年古村,沿着峡谷中的雅砻江,随流而下的羊肠小道崎岖盘旋在两岸的山坡上,到甘孜县中杂科乡的桑珠寺之间,骑马需要大概一天,山坡外面是牧人的草场。方圆近100公里没有公路,没有电,被大山锁定的雅砻江偶尔在峡谷两岸给人们留下一些分成小块的山地可以耕种,马和牦牛曾经是这里唯一的代步工具。在这样一个与世隔绝的环境里,沿着雅砻江分布着七座本教寺院,包括夏扎修行地。

 

距离夏扎修行地最近的寺院是丁青寺,不仅因为空间距离,还是人文距离,二者都很近,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夏扎·扎西坚赞就出自丁青寺。在历史上,丁青寺、塞尔绰寺和奔麦寺曾经是满金寺的属寺,但随着丁青寺的发展,塞尔绰寺和奔麦寺以及后来加入的盘雪寺逐渐变成丁青寺的属寺,一切听从丁青寺,因而,当出自丁青寺的夏扎.扎西坚赞成名以后,这些寺院自然更愿意跟着临近的丁青寺来支持夏扎修行地。由于夏扎大师的名气越来越大,曾经师从夏扎,甚至连聆听他的教诲,都成为人们的荣耀。这样便逐渐形成了一个以夏扎修行地为中心的纯本教的小环境,这些寺院的信徒们自然为夏扎修行地的诞生和发展做出了贡献:

 

可惜的是笔者只有奔麦寺的信徒人口,根据这个人数计算,平均每个家庭为5.8人,与家庭总数的608相乘,得出3526.4,这说明杂廓的总人口大概是3500左右。在夏扎·扎西坚赞之前,洁尔萨山已经是圣山了,随着他的声望的日渐提高,尤其是他以虹化的结果来证明他的修行以后,这个无人问津的小山及其修行地变得闻名遐迩,络绎不绝的香客和慕名而来的求学者打破了这个封闭的本教环境的静谧,开始变得喧嚣。

 

    如今一条简陋的公路将这个封闭的环境与外面世界连了起来,可见人们的生活方式将很快发生变化,马和牦牛将逐渐退休,由机动车辆代替,电视很快以大量的信息告诉人们外面的世界发生的事情,甚至移动公司也将出现。杂廓不再是曾经的杂廓,当地人对外界的好奇和对这块圣地的心灵回归将交织在他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是,夏尔扎修行地和这里的本教寺院仍然是当地人心灵寄托的圣地。

本教和佛教之间关于本教是否为内道的争论进行了几个世纪,作为是否为内道的试金石,皈依三宝和承认四法印早已被本教徒纳入自己的理论体系之中,成为晚期本教思想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皈依三宝和承认四法印成为一个在核心理论上本佛合流的典型例子。这样的合流完全消除了本教徒被斥为外道的核心理论依据,本佛之间的核心防线开始被突破,本佛两个宗教之间的界限开始变得模糊。

 

但是,这样的合流仅仅局限在这个核心理论问题上,要将这样的核心理论问题的变化贯彻到一个宗教理论体系的方方面面,融合到每一个理论问题的阐释和每一个修行次第的实践中并非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这需要一个长期的讲习和阐释,修行和实践的磨合过程,在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以后,夏扎·扎西坚赞的著述和实践恰恰完成了这个工作。

 

他兼收并蓄,不仅系统学习了本教的理论并以刻苦的修行来验证,而且大量吸收了佛教的理论和实践经验,最后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和实证次第。因而,他的理论体系和实证次第是本教和佛教之间历经1300年斗争和融合以后的一个汇合点。有一个很好的例子能够说明这一点,有一次当夏扎大师在德格的萨迦派寺院宗萨尔寺的时候,塞尔巴活佛曾经问夏扎·扎西坚赞要一套他的文集,并且说夏扎的著述《空智库》使他理解了虽然本教和佛教在时间和空间上有诸多不同之处,但最终这两个宗教没有任何实质性的不同。

 

康巴人宽阔的胸怀和康区宽松的学术文化传统及其环境催生了无教派运动,并促进了它的发展,这个开放的传统就像一股穿透力极强的风,穿越了康区的高山峻岭,在无数个道场和讲坛,甚至在闭关修行的每一个细节中扎下了根,成就了佛教大师贡珠·元丹贡布、聂拉·白玛顿度、聂拉·强曲多杰等高僧大德,也造就了本教的夏扎·扎西坚赞的伟业。夏扎大师超越传统、博采众长和兼收并蓄的学术风格成就了本土宗教本教和印度佛教在青藏高原的合流,造就了这两个相互斗争和相互吸收了1300多年的古老传统在其核心教义上的融合,为这个民族宗教文化传统及其价值观的重新整合和内部团结作做出了重大贡献。

 


0.0610s